1963年,坦桑尼亞的初中生姆潘巴和小伙伴們一起用牛奶制作冰激凌。當他還在煮牛奶時,身旁的小伙伴已經陸續把牛奶晾涼開始往冰箱里塞了,眼看就要沒有位置了,一時心急,姆潘巴就把煮熱的牛奶直接放進了冰箱。一個半小時后,他驚奇地發現,他的冰激凌已經凍結成塊,而其他小伙伴的冰激凌卻還是黏稠狀。這就是后來人們說的“姆潘巴現象”。
關于這個現象背后的解釋,直到今天仍眾說紛紜。
大家都怎么解釋?
冰霜融化說 部分學者認為,熱水溫度較高導致水蒸發的速率變快是造成姆潘巴現象的首要原因,因為蒸發使得水分子減少,要凍結的水分子也相應變少,所以加快了熱水結冰速度。不過,一些科學家對結冰前后水的質量進行了測量,發現質量差從未超過3%,盡管蒸發后的水減少了,但是這3%的水分子并不能夠顯著影響水結冰需要的時間。與此同時,水汽蒸發過程中消耗的熱量也不能夠忽視,可惜的是,對于熱量消耗的對照試驗并不容易實現,因為它需要對開放容器和密閉容器進行測量,但是在密閉環境下,水汽蒸發和熱量的傳導都會受到阻礙,無法測量單一變量的影響。
可溶解氣體說 溫度越高,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因此熱水里溶解的氣體要少于冷水,由于水在溶解一些氣體后凝固點會降低,而熱水的氣體含量更低,凝固點也相應變高,這可能是熱水結冰較快的一個原因,同時也有實驗發現脫氣水比非脫氣水結冰更快。
熱梯度對流說 熱梯度對流觀點認為,熱水比冷水結冰更快是因為對流的增加。由于水的冷卻是從容器的表面以及側面開始,使得冷水下沉,熱水上升,因此產生對流。當熱水放入低溫環境中,靠近容器的水迅速降溫,而內部水溫不變,這樣就產生了溫度差并引起熱對流。在冷卻的過程中,這個熱對流一直存在,溫差越大對流就越激烈,水冷卻就越快。
過冷現象說 2013年初,英國皇家化學會特意舉辦了一場比賽,評選姆潘巴現象的最佳原理解釋。而比賽獲勝者提出的解釋就是過冷現象。過冷現象指液體或氣體的溫度低于其凝固點以下,但沒有凝固的現象,而原本溫度較低的水比原本溫度較高的水更易發生過冷,那么它的確可能比熱水結冰更慢。
意義何在
水有著非常豐富的物理現象,且在工業生產和生命科學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搞懂姆潘巴現象對人類意義非凡。
許多物理量和物理現象不僅取決于物質所處的狀態,而且與其歷經過程密切相關,最終結果是否一樣還是需要實驗研究來確認。例如,由于冶金技術在工業上的價值,人類對鋼鐵的研究非常詳細。眾所周知,不同初始溫度、不同降溫速率處理過的鋼鐵,性質有很大不同,其中晶粒的特點和形成過程也有所不同。類似地,實驗研究發現,不同過程和條件下產生的冰,晶體結構和物理性質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能將“姆潘巴現象”研究透徹,這將為工業節省更多的成本,為人類科學帶來巨大的突破。(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