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宏庭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2008年,我國18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已高達9.7%,現在這一比例已達1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已高達50.1%,這就意味著每10個人中,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有5個是糖尿病潛在患者。分析認為,飲食不健康和運動太少,是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的主因。
瘦子也可能患糖尿病
糖尿病發病與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大量的臨床病例也說明,并不是體型肥胖的人群更易患糖尿病,瘦子如果生活飲食習慣不健康,也可能患上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但是體重反而減少。這類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為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導致體內不容易儲存能量,結果怎么吃都會消瘦下去。這類糖尿病多見于青少年,患者發病前的體重多屬正?;蚱?,發病后體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但2型糖尿病也并非只有“胖子”才會患上,其中20%左右的患者沒有超重或肥胖的情況。2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體內胰島細胞功能存在缺陷,導致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
無論胖瘦,一個人如果體重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消瘦,比如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一個月內體重減輕兩公斤以上,就要警惕與糖尿病有關,最好到醫院檢查血糖,以免貽誤早期治療。
找出糖尿病的隱蔽信號
胖瘦不能作為判斷糖尿病的標準,那么,身體出現哪些癥狀或不適,提示血糖可能已升高或已患糖尿???如何通過這些現象由表及里、順藤摸瓜把糖尿病找出來?
糖尿病的癥狀大致分為兩方面:
一是血糖升高本身所帶來的“三多一少”癥狀,即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嚴重可出現惡心嘔吐,甚至昏迷。
二是長期血糖升高(以年計)所帶來的慢性并發癥,波及全身各個角落,任何部位都不會幸免,這是糖尿病最為隱蔽的傷人地方。如營養神經的血管病變可導致手指、足趾末端麻木酸脹刺痛,嚴重者夜不能寐,痛楚萬分。腎臟受損時體內的重要營養物蛋白質從腎臟漏出,從小便中排出,繼而面部及下肢浮腫,后期則進展為尿毒癥而威脅生命。眼睛有病變就會出現視力下降或失明,更有甚者會出現缺血性腦中風、心肌梗死、足部潰爛。由于抵抗力下降,還容易合并各種感染,如尿路感染、肺炎,輕微表皮損傷難以治好。
因此,凡有肢體麻痛、蛋白尿、浮腫、反復不明原因感染、外傷不易愈合、腦中風、心肌梗死、足潰爛等任何一種情況時,都要引起高度警覺,自己可能已攤上糖尿病這個“富貴”病了。
然而,有典型“三多一少”癥狀者為數很少,而其他表現又不是糖尿病所特有,因此,我們還需要擴大臨床思路,通過其他可能的辦法,盡早把糖尿病識別出來以便早診早治,把疾病控制于萌芽中。比如,我們還可通過糖尿病的“人際關系”來找糖尿病。
大家知道,糖尿病的“人緣”特別好,無論走到哪里,總有一堆“兄弟”前擁后簇,這些“兄弟”包括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或痛風,它們患難與共,形影相隨。因此,只要發現其中的某一種疾病,那么其他疾病也大多遲早會到,要千方百計把它們悉數找出來加以看管。如果任由它們繼續潛伏在體內,定將后患無窮;就是短期內暫時找不到,也不要就此罷休,要窮追到底,定期健康體檢是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