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 許多老年人被診斷為骨性關節炎后不敢活動,認為關節要省著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平常要注意保護膝蓋,但也要鍛煉,要動靜結合。“動”即鍛煉,正確的鍛煉方式很重要,可以選擇對膝關節無損傷或損傷很小的活動,如走路、游泳等。“靜”一是要注意休息,活動不能過度。二是指有些傷害膝關節的動作不能做,如爬樓、爬山、深蹲等。動靜結合就是要講究鍛煉方式,進行正確的鍛煉,不能過度勞累。
循序漸進 老年人鍛煉一定要注意活動量,尤其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本身膝關節有問題,鍛煉強度一定要適當,從小運動量開始,身體適應后再逐漸增加。否則鍛煉過猛會引發膝關節滑膜炎等。
拍打通絡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膝痹”范疇,經絡不通是其發病機制之一。可以通過拍打手法以疏通經絡,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手法要點是以空心掌使用一定力度反復拍打膝關節的前側、內外側和后側。膝關節前側拍打是疏通脾經和胃經,外側是疏通膽經,內側是疏通肝經和腎經,后側是疏通膀胱經。
養生功法 養生功法是中醫養生的特色,包括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站樁功等,動作舒緩,老少皆宜,尤其適合老年人。其中太極拳和站樁功都可以強化下肢肌肉力量,增強對膝關節的控制,提高膝關節穩定性,從而緩解疼痛,延緩病情進展。
情志調養 情志致病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載:“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說明不同情志變化會對人體活動產生不同影響,對老年人影響更明顯。現代醫學則認為情緒會影響人的呼吸和姿勢體態,長期的呼吸和體態變化會對全身產生影響,其中包括膝關節。所以要維持良好的心態,樂觀向上,保持“正能量”。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文/史達)
愛搓3個部位的男人長壽
神清氣爽——搓面部
在疲勞時搓一搓臉,不僅面部舒服,而且眼睛明亮,感覺神清氣爽。搓臉的好處不僅在于舒展面神經和表情肌,更重要的是可防止面神經炎、視力減退、預防感冒。
搓臉的輕重以自己的感覺而定,但最好稍重一些;搓臉的速度以每秒1次為宜。每日搓臉3~5次為宜,每次不少于5分鐘,直到臉上有熱烘烘的感覺為止。干性皮膚的人在搓臉時手法不要太重,速度也不要過快,以免搓傷皮膚。
固精益腎——搓腰眼
腰眼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腰眼居“帶脈”,是腎臟所在部位。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腰眼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中醫認為,用掌搓腰眼和尾閭,不僅可以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起到固精益腎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按摩時,兩手對搓發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1次。搓完后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5分鐘左右。
補腦安神——搓腳心
人體在腳心上反射區較多,經常搓腳心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還可以防治健忘、失眠、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脹、便秘和心、肝、脾、膽等臟器病癥。搓腳有干搓和濕搓兩種。
具體做法是,干搓時左手握住左腳背前部,用右手沿腳心上下搓100次,以使腳心發熱;換用左手搓右腳腳心。搓的力度以自己舒適為宜。濕搓時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至腳發紅,再按干搓的方法搓。
(摘自《海南日報》文/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