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盲人期待“導盲犬年” 在中國,鋼琴調音師陳燕并非酒店的理想座上賓。陳是盲人,她想要與她的注冊導盲犬珍妮一起入住,但酒店通常都表示任何狗都不得入內。從法律上說,自從中國在2008年修訂《殘疾人保障法》以來,公共場合就應該允許注冊的導盲犬入內。但幾乎每一位接受采訪的中國盲人都表示他們曾因其導盲犬遭受形形色色的歧視,包括被醫院以“衛生問題”為由拒之門外。
在中國各地,“導盲犬不受公共場合待見的現象并不鮮見”,中國導盲犬大連培訓基地工作人員梁佳(音)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盲人面臨的狀況尤其嚴峻。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約有500萬盲人,總人數位居世界第一。但梁表示,中國僅有不到200只導盲犬,而梁所在的大連培訓基地每年僅有約20只導盲犬“畢業”。培訓師們表示,中國復雜的路況和導盲犬的高昂訓練費用——每條約需要3萬美元——導致其數量極少。然而,對為數不多擁有導盲犬的幸運者而言,擁有這種伙伴也使其面臨新歧視:出門不能乘坐地鐵或找不到入住酒店等。
這些障礙使一些視障人士不再出遠門。40年前失明的大連退休工人王健君(音)夢想到外地旅游,但他不敢這么做。“如果酒店不允許貝貝入住怎么辦?”她在提起她的金毛導盲犬時說,“按說導盲犬是為了幫助像我這樣的盲人走向社會過上更好生活,但我有時反倒覺得它們已成為累贅。”一些人士認為,除相關法律規定語焉不詳導致不同解讀外,該問題還與公眾意識淡薄有關。“一些中國人從未聽說過導盲犬,遑論理解其對盲人的重要性”,梁說。
即便如此,長期與其導盲犬Lucky一起提高公眾意識的中國首枚殘奧會金牌獲得者平亞麗表示,中國社會對服務犬的接受度正與日俱增。“10年前我必須與我碰到的所有人解釋才能讓Lucky進入公共場所,但如今我每天只為此爭論五六次”,她說。陳燕認同該結論。就在她和珍妮遭到某酒店拒絕的同一周,她們受到另一家酒店的熱情歡迎,這一刻讓她對中國公眾改變對導盲犬的態度重燃希望。“如果有人對珍妮說‘不,我并不認為他們不友善,只是缺乏了解而已”,陳說,“在20年內,我們就將看到導盲犬在全國各地自由行走。”▲
(作者可可·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