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暴風集團正在成為繼樂視系之后,又一個陷入輿論爭議中心的科技公司。這兩家公司曾經都在2015年科技和資本狂飆突進的浪潮中有著極大的戲份,如今隨著潮水的漸漸退去,弄潮者的疲態逐漸顯露出來。其中樂視系的危機已經曝之于眾,其操盤者賈躍亭早已遠赴美國,而其山西老鄉馮鑫控制下的暴風集團最近也漸漸顯出危機。與樂視網遭遇的情況頗為相似,依托于視頻網站業務向綜合互聯網娛樂平臺發展的暴風科技,由于業務范圍鋪排太大,導致資金鏈不堪重負,局面幾近難以維持。暴風會是下一個樂視嗎?
貪大求全的擴張之路
暴風集團曾經創造過“神話”,其在2015年3月于創業板上市后連續拉出35個漲停板,股價最高時較發行價翻了40倍,市值一度達400億元。彼時,在資本市場上誰中簽暴風科技的新股,無疑就是幸運兒了。
資本市場上的巨大成功甚至是創始人馮鑫自己都沒有想象到的。馮鑫一度不知所措,跑回山西老家“閉關”靜思,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在暴風干了。最后馮鑫想通了,“不能暴殄天物”,不能沒有擔當。
在資本市場的熱捧之下,上市兩個月后,暴風集團公告改名,由原來的“暴風科技”改為現用名“暴風集團”。很顯然“暴風科技”已經不能代表暴風集團龐大而多元的業務體系了。
上市后的暴風集團迅速開啟了所謂的“DT大娛樂”戰略布局,在原本視頻網站業務的基礎上,迅速向電視、體育、VR、游戲、文化娛樂等產業發展,意圖構建一個綜合性的互聯網娛樂生態。
在暴風集團上市后的一年里,暴風便完成了14個新項目的布局,推出了暴風魔鏡和暴風超體電視,上線了暴風秀場,著手建立 DT 大數據中心,聯手海洋音樂構建流量聯邦,聯手天象互動打造手游發行平臺,以及孵化暴風云視頻、暴風加油站、暴風私影、云朵 TV 助手、暴風文化等項目。
在暴風集團的計劃中,未來還將以VR、體育、影業、TV等業務為中心,進行再布局,即“多中心布局”戰略。從暴風集團上市后的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其野心之大。
馮鑫在2015年的年度財務報告開頭寫了一封致股東的信,信中他勾勒了一個美好的愿景。到2025年將有一家這樣的公司,“每天有數億人連接到它的平臺;享受最新方式和最全面的文化內容服務,并且可以交互;在連接的過程中,用戶不僅僅是消費內容和廣告,還蘊含游戲、社區、理財、電商、O2O 等多維度的商業消費可能”。在這個平臺的后臺是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優化中心,讓這一切緊密而恰當的運行起來。這就是暴風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陷落的VR戰略
暴風集團上市后首個打響的旗號是VR戰略。暴風在當年著力推動VR戰略的布局,發布了面向消費者的VR使用終端暴風魔鏡和VR視頻拍攝工具暴風魔眼。并聯手影業、傳媒、游戲等企業共同開發VR內容,著力打造VR影視、VR社交、VR游戲等內容,以豐富和完善其VR生態。
2015年正值國內VR產業發展方興未艾之時,軟、硬件生產廠商眾多。但是從名氣和體量來說,國內僅有暴風集團一家是上市公司在著力推進VR業務,其他大多是創業團隊,名氣和資金實力顯然不能和暴風集團相比。而與Oculus、索尼、三星等國際知名VR設備生產商相比,雖然在技術上暴風集團比不上前者,但是由于前者價格昂貴,而暴風魔鏡的價格相對比較便宜,因此在開拓中低端市場上具有很大優勢。
根據暴風集團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暴風魔鏡已經在國內VR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累計銷售出200萬臺VR終端設備,注冊用戶數也達到200多萬人。然而,暴風魔鏡銷量上的成功并沒有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相反,該部分業務一直虧損嚴重,甚至到了拖累公司財報而不得不通過稀釋股份的方式將其從合并財務報表中剔除的地步。數據顯示,暴風魔鏡2015年收入為1.24億元,凈虧損達2273萬元,凈利潤率為-18%。2015年暴風集團通過稀釋股份的方式將暴風魔鏡業務移出上市公司,才換來當年財報上1.73億元凈利潤這樣漂亮的賬目。
原本計劃在暴風魔鏡業務獲得造血能力之后再重新回到上市公司,但是隨著近年來VR風潮漸冷,各VR公司也逐漸淡出了輿論場,暴風魔鏡恐怕難有重回舞臺中心的時候了。
2016年底暴風魔鏡傳出“裁員50%”的消息,雖然之后官方回應此次為正常的業務調整。暴風魔鏡擬將取得了一定成績的業務孵化出去,成為生態子公司,借助外部資本更好的發展。此舉從側面也印證了,暴風魔鏡的虧損恐怕已經是暴風集團無力繼續負擔的了,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孵化。
巨虧的暴風TV
在甩掉暴風魔鏡這個“拖油瓶”之后,2015年12月暴風TV閃亮登場。從暴風集團2015年的財報中可以看到,暴風TV的登場讓暴風集團的財報增色不少,一改此前暴風集團過度依賴廣告收入的局面。根據財報數據,當年銷售商品部分錄得收入1.3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兩成。盈利能力方面,該部分當年的營業利潤有1100多萬元。然而這一情況在2016年卻出現了轉變。
根據2016年財務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雖然該部分業務的營業收入大幅上漲到9.2億元,但是營業利潤卻為負的1.4億元,營業虧損率高達15%。這還沒有算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稅金及附加等,這幾項費用同比2015年增長了約4億元,而附注的解釋則都指向暴風TV業務。根據暴風集團公布的數據測算,暴風TV的凈虧損率高達38%。如此大的虧損率,比已經飽受詬病的樂視電視業務-8%的虧損率還要高出許多倍。暴風集團給出的解釋是當年電視機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所導致。但不管如何,虧損已經發生,但是暴風TV的盈利能力卻尚難看見。
暴風TV業務的巨虧以及其對虧損的安排讓外界聯想到了樂視網。樂視網的手機、電視等硬件產品虧本營銷可以說是公開進行的,但是樂視網通過巧妙的股權結構安排,把這些硬件虧損的大部分轉嫁到了少數股東身上,留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只有與樂視手機和電視捆綁銷售的會員及相關收入,以及一路快速增長的營業收入。endprint
暴風集團采用了類似的手法,暴風集團只擁有暴風TV運營公司——暴風統帥27%的股權,但是擁有暴風統帥的控制權。根據我國會計準則,暴風統帥的全部營業收入并表進入暴風集團,因此2016年暴風統帥營業收入9.2億元全部計入暴風集團的營業收入,這樣一來暴風集團當年的營業收入也就實現了同比152%的大幅增長。暴風統帥2016年的凈利潤為負的3.58億元,由于只有27%的股權,暴風集團只有與之相應的收益權,因此屬于暴風集團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潤只有-1.03億元,另外2.55億元的虧損則都轉給了少數股東。這也是為什么在合并利潤報表中,暴風集團的凈利潤為-2.41億元,而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卻有5280萬元。這一對數字的背反與2016年樂視網的財報中所出現的情況如出一轍。雖然將大部分虧損移出了上市公司,但是暴風TV業務的虧損也已經是暴風集團困難的財務處境所難以承受的了。
沒有一個強悍的業務
暴風集團依靠暴風影音起家,然而這一塊業務如今在主流的影音娛樂市場中越來越邊緣化。因為戰略判斷的失誤,暴風影音錯失了發展在線視頻的戰略機遇期。如今在在線視頻領域,分別依靠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的優酷、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等視頻網站越來越強大,這些網站憑借強大的資本實力已經在視頻生態、版權購買和流量聚集方面占了先機。用戶越來越向這幾個視頻網站聚集,暴風影音擁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
雖然暴風集團在內容版權購買上的投入正在增多,2016年大幅上漲50%,至6800萬元,但是恐怕獲取的流量卻并不見得會更多。因為作為視頻網站另一主要成本支出的寬帶費用,暴風集團的支出是在逐年減少的。其2016年的寬帶費用支出減少了13%,即使將寬帶價格下降的因素考慮進來,也可以說暴風集團影音業務的日子并不好過。
更讓人擔憂的是,暴風集團的財務風險正在加劇,大肆擴展業務已經耗盡了暴風集團的現金儲備。根據暴風集團的財務報告顯示,暴風集團已經出現連續多個季度現金凈流出。且暴風電視業務的虧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2017年上半年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已經達到1.36億元。暴風集團需要盡快為其電視業務進行融資,否則類似樂視網手機和電視等硬件產品供應鏈資金斷裂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在暴風電視業務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上市以來,暴風集團的凈利潤一直為正,但是刨除非經常性損益因素,暴風集團的利潤質量堪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研發費用資本化率偏高,掩蓋了盈利能力不足的事實。
根據財務報表披露的數據,暴風集團研發費用資本化率從2014年的14%上升到2016年的40%。暴風集團如此高的研發費用資本化率在科技公司中實屬少見。美國會計準則通常對研發費用不予資本化,如蘋果、亞馬遜、谷歌等頂尖科技公司的研發費用幾乎全部費用化。即使在國內,多數科技公司的研發費用也是全部費用化。
暴風集團研發費用資本化金額在2016年更是超過了當年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換言之,如果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則暴風集團2016年的財報將很難看。暴風集團之前年度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從2015年提出“DT大娛樂”戰略到今天,縱觀暴風集團的各個業務板塊,VR業務艱難維持,電視業務處在巨幅虧損中,影音業務沒有大的發展,計劃中的體育板塊還沒看到影子。各個主要的業務板塊都沒大的亮點,難怪馮鑫要反思說,“暴風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個很強悍的業務。盡管暴風魔鏡和暴風TV做得非常好,但還不是非常結實”。暴風集團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擺脫“沒有一個強悍業務”的處境,有待觀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