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
一切源于清乾隆年間的恢復海運。上海這一“江海通津”的要地,日漸成為中國沿海運輸和貿易的中心。當年遠東最大的碼頭——十六鋪(今南外灘),碼頭、倉庫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簡直是一部上海航運史。
嘉慶《上海縣志》中有上海縣城街道圖,讀來有趣:東門外沿黃浦江,有“會館碼頭”“竹行碼頭”“大碼頭”“新碼頭”“王家碼頭”“董家渡碼頭”。這些碼頭西面直至城墻下,是按行業分類的一條條專業街市,如“內篾竹街”“外篾竹街”“豆市街”“花衣街”“咸瓜街”等。可見,嘉慶年間,這里已是江南地區的一個大碼頭。
“十六鋪”這一地名,首次出現于清同治年間,原是清政府上海縣治為綜合治理所設機構,專門處理社會民刑瑣事、征收賦稅。上海縣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起一種聯保聯防的“鋪”。其中,以十六鋪的區域面積最大,包括上海縣城大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的廣大區域。
十六鋪的諸多碼頭,以“金利源”最著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建漳州人郭振齋來上海,開設萬豐沙船號,經營南北海運業務。為停泊船只,他在十六鋪的黃浦江邊建造簡易碼頭,號稱“金利源碼頭”,寓意“財源利達通四海”。
鴉片戰爭后,上海開埠,洋人、洋行紛至沓來。1862年,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在十六鋪北首(今上海港客運站碼頭)租地,建造旗昌輪船碼頭,合并了金利源碼頭。但在外企旗昌輪船碼頭中,大股東卻是華人巨商顧福昌等。顧福昌是在上海發跡最早的南潯絲商、上海絲業會館董事。顧福昌病逝后,好友徐有珂撰墓志銘道:“其卒也,花旗國領事館命掛半旗,此為外國隆禮也。”
一度為上海灘新興輪船業No.1的旗昌輪船公司,競爭不過1872年洋務派興辦的輪船招商局,被分期收購,金利源碼頭一道并入招商局。輪船招商局同時又將華商金姓四碼頭并入招商局,統一定名“金利源碼頭”,又名招商局南棧、招商局第三碼頭。1937年,碼頭被轉讓給美商偉力韓公司,易名“羅斯福碼頭”。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碼頭,易名“江西碼頭”。1945年,碼頭由招商局收回,改回“招商局第三碼頭”。1949年收歸國有,易名“中國人民駁船公司第三碼頭”。1952年,終于定名“十六鋪碼頭”。
當年,船商們為爭攬業務而競相壓價,外籍船只也來搶奪生意,矛盾叢生乃至械斗。為調解同業間的糾紛,確保“肥水不外流”,上海、崇明、南通籍沙船業商行成立了船商會館。由船商集資,置地、建造商船會館。1715年竣工的會館,1764年原大殿重修、增建。會館正殿供奉航海保護神天后,所以商船會館也叫“天后宮”。這個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會館,就在會館街38號。
外馬路倉庫——黃浦江邊唯一一座以木結構為特征的倉庫,曾是上海灘大亨黃金榮的私家糧庫,所以也叫“黃金榮倉庫”。建造于1927年、近4000平方米的這座倉庫,有著罕見的雙頂、山墻結構,6米多高的木結構橫梁形成尖頂結構,建筑由近100根木樁支撐,外墻由45厘米厚的磚頭砌成,堅固又私密。倉庫的樓梯臺階非常人性化——僅12厘米高,便于身負重荷的搬運工輕松上樓。一部舊式的開放式動力貨式垂直電梯,是當初用來搬運沉重貨物的。雖經近80年的風雨,黃金榮倉庫仍保存完好。
1904年,南通實業家張謇曾在十六鋪創辦大達輪埠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民辦輪船公司。1907年,寧波巨商虞洽卿也在十六鋪創辦寧紹輪船公司。從此,江浙兩省大批乘客由十六鋪碼頭進入上海,在這座大都會安居樂業,很快成為第一代“新上海人”。
大達輪埠公司、寧紹輪船公司舊址早已湮沒于歲月變遷。不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發掘的資料顯示:當年,面對前途未知的猶太難民,各國輪船公司只肯賣出雙程船票的時候,虞洽卿與泰米那齊合資的中意輪船公司不乘人之危,就賣單程船票,幫助逃往上海的猶太人順利抵達。沒有留下舊址,留下了一段佳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