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2010年7月27日,星際爭霸2發售。同年,英雄聯盟在騰訊的代理下悄悄進入國內,打著DotA的旗號吸引用戶。一年后,TI1在德國科隆舉行,在100萬美元獎金的推動下,DotA選手紛紛轉型,用戶也分割成兩派。這一年,失去了WCG和第三方賽事的星際爭霸與魔獸爭霸3茍延殘喘。在電競最低谷的時期,暴雪攜星際爭霸2重新歸來無疑得到了眾人的期待。只是當這份期待變為絕望時,星際爭霸2只能被MOBA的浪潮推向市場的角落。
鑒于當時電子競技的發展情況以及國內市場盜版橫行的現狀。作為一家標準的美國公司,暴雪首先關注的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中國,而是將星際爭霸奉為國技的韓國。這很好理解,用星際爭霸的續作搞定這個世界上最癡迷星際爭霸的人,這買賣一錘子下去肯定不會賠。更何況即便是電競在未來幾年重新駛上發展的快車道,韓國當時在電競上領先的發展水平也能讓暴雪躋身全球電競市場的第一梯隊。然而,千算萬算之下,暴雪忘了韓國還有個KeSPA,他也更沒想明白,一個政府機構為何對市場竟能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在星際爭霸2未發售時,對韓國市場異常重視的暴雪,率先宣布與韓國著名電視臺GOMTV合作,斥資1.1億韓元涉足韓國電競市場。這種在獨霸韓國市場的KeSPA看來略顯強橫的姿態讓其開始表現出不滿,這種不滿直接表現在后續對于星際爭霸2的游戲評級上。暴雪希望將星際爭霸2評級為12禁,即針對12歲以上的玩家,這有利于暴雪的推廣。但事實是,暴雪數次提交審批的結果是星際爭霸2一直被評級為15禁游戲,甚至在臨近發售的2010年一度被評為18禁游戲。最終,暴雪通過修改游戲中的戰斗畫面并多次交涉才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游戲被評為12禁。
這次交鋒可能是電競史上少有的博弈。政府背景的KeSPA與身為廠商的暴雪,分別利用各自的權利對市場進行激烈的爭奪。當時在韓國網吧玩星際爭霸2并不需要購買測試版的CD KEY,足見暴雪對韓國市場的重視。但獨占韓國電競市場多年的KeSPA自然不愿意與后來者暴雪分享收益。2009年6月,暴雪舉辦星際爭霸2明星試玩會,盡管有MOON 、NADA等多位明星到場,但韓國方面并沒有提供現場直播。同年10月,KeSPA旗下7支戰隊宣布缺席GOMTV系列賽事導致該賽事第四賽季只能停辦,與此同時,暴雪與OGN和MBC的談判也毫無進展。2010年3月,星際爭霸2在全球范圍內公測,在KeSPA的約束下,眾多韓國知名選手沒有參與BETA測試,甚至拒絕了暴雪總裁的友好約見。盡管當年5月,暴雪宣布與GOMTV簽約,授予其星際爭霸1、魔獸爭霸3、星際爭霸2的獨家賽事播放權,但緊接著便遭到了12家俱樂部及KeSPA的聯名聲討……
也許這個不好的開頭已經預示了星際爭霸2后續的路并不會順暢。盡管后來星際爭霸2在全球的火熱吸引了更多的資本關注,眾多明星選手Flash、Jaedong等也紛紛轉型,但暴雪在電競市場上的一次決策再一次讓星際爭霸2變得前途渺茫。
事實上,從2010年到2012年這兩年的時間里,星際爭霸2如星際爭霸1一樣,憑借著諸多第三方賽事,在電競市場上順風順水。不管是老牌賽事DreamHack,還是美國電視聯賽MLG,再加上韓國獨有的GSL、SPL等,星際爭霸2一走上電競這條路,便有眾多“大佬”提攜。國內也是黃金聯賽、高校聯賽頻出。然而,在本應更進一步的時候,暴雪公布的WCS體系則將一切直接摧毀。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暴雪實行WCS體系從當時看來,于他本身而言并沒有過多的錯誤。畢竟在那個電子競技的低谷期,星際爭霸2買斷制的收費模式導致了這是這款游戲唯一的收入來源。
回到主題,WCS即是暴雪在2012年提出的全新的星際爭霸2電競賽事體系。這一體系類似于傳統體育中的杯賽模式。除了暴雪自己出資舉辦的WCS賽事外,被納入WCS體系的第三方賽事將額外提供WCS積分,選手在年終通過WCS積分排名,獲得參加在嘉年華上舉辦的WCS全球總決賽。從體系上看,這與V社今年實行的TI體系幾乎一模一樣,但問題出在暴雪制定的WCS規則上。
那時的暴雪或許仍然將電競當做游戲營銷的手段,因此WCS本體賽事的獎金不高。然而,WCS本體賽事的獎金卻限制了體系內其他第三方賽事的獎金。按照WCS的規則第三方賽事的獎金不能高于WCS本體賽事。當然,由于當時的賽事數量眾多,選手只要肯辛苦,跑遍全球,那么一年下來獲得獎金也不在少數。最關鍵的一點是,為了平衡選手的競爭,WCS實行了“臭名昭著”的鎖區政策,即非韓選手可以參加世界上WCS體系內所有的比賽,然而韓國選手只能參加韓國的比賽。也許這三點在當時都可以理解,但是隨著整個電競行業回暖,這三點政策產生的疊加效果直接摧毀了星際爭霸2在全球范圍內的電競體系。
首先,時至今日,星際爭霸2在韓國也沒有完全取代星際爭霸。本就不大的市場還要同時承擔兩款游戲,這直接造成了諸如星際爭霸2的資本不足。說白了,開不出巨額獎金,選手拿不到合適的薪水,粉絲經濟難以建立。但韓國的競爭程度確實是最激烈的,久而久之,一些頂級選手便在職業生涯的巔峰期或是巔峰期剛過便離開韓國,或是取得運動員資格移民如True、或是海外留學如Polt、或是加盟非韓戰隊如Parting、MC、Taeja。這些實力不俗的選手一進入非韓市場,便攪亂了平靜的局面。本來在鎖區政策下,非韓的選手們雖然水平略遜于韓國人,但好在大家實力差不多,一年下來拿到的獎金也足夠養活自己。但韓國選手的進入則讓這些人徹底失去了競爭的機會。一個直觀的數據是Parting、MC、Polt這三位選手都是憑借著非韓賽事的獎金躋身星際爭霸2選手收入前十名,MC更是在兩三年的時間里穩居第一。
蛋糕就這么大,大部分又落入了韓國人手中,久而久之,非韓選手中剩下的只有水平最好的那些人,選手數量的大幅下降加上WCS不合理的政策導致很多第三方賽事取消了星際爭霸2項目,更少的賽事意味著更少的收入,更少的收入則逼走了更多的選手。連鎖反應之下,星際爭霸2終于在本就下坡的路上,踩下了加速的油門。
當然,還有一個能制止這個下滑趨勢的中國存在。然而,從頭到尾中國都一直坐在后座的位置上。直到2015年,國內的黃金聯賽才被納入WCS體系。在此之前,在星際爭霸2尚未站穩腳跟之前,圍繞著前作與現作,用戶與從業者一直在無盡的爭吵。趁著這個檔口,DotA、DOTA2、英雄聯盟悄然崛起,并改變了市場。等到RTS這個小圈子回過神來時,大勢已去,用戶已經習慣了低門檻、團隊協作,僅存的RTS潛在用戶也在社交等需求的驅動下,融入了更大的MOBA群體。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星際爭霸2在發售之初恰逢視頻等UGC形式大火的時候。于是、少幫主、笨哥、小色、周毅等人趁著這個時機紛紛試水新項目。有趣的是,除了笨哥和小色在仍然在星際爭霸2市場上分庭抗禮外,少幫主、周毅等人現在均成為了知名的暴雪系主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