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才維+蔣詩蕓
摘要:以大竹縣為項目區,開展香椿基地建設,實現集約經營,標準化生產,開拓市場,大幅增加林農收入。
關鍵詞:香椿;培育;基地建設;標準化建設;集約經營
大竹縣香椿產業堅持“政府引導、村組實施、農民主體、部門幫扶、項目支持”原則,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2009年以來,全縣累計發展優質香椿基地10萬畝。建成了以二郎鄉、石河鎮和竹北鄉、中華鄉為核心的2個示范區,初步實現了香椿產業基地化、規模化、市場化,香椿產業發展跨上了一個新臺階。2017年,全縣出產香椿鮮芽5000噸,農民直接經濟收入達1億元。香椿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一、全面推行香椿實用栽培技術
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良種選擇及苗木培育技術,香椿矮化栽培技術,香椿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
(一)香椿品種調查與篩選
2006—2007年林業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全縣各地對散生的香椿品種進行了調查和篩選,結果表明:大竹縣共有香椿屬8個品種。從這8個品種中篩選出品質最優,最適宜我縣大力發展的品種為紅香椿,2011年2月巴山紅香椿被四川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林木良種。
(二)種子采集
2006-2007年林業局組織高穴、石橋鋪、文星、石河等林業科技推廣站在篩選出的優良品種中共采收種子2000余斤。
1、育苗技術
苗木培育的目的是為生產和銷售,香椿產業要發展需要大量的合格苗,為此,林業局組織專家對紅香椿育苗技術進行了篩選,從常用的5種繁殖方法(分別是:種子播種、根蘗苗分株、根插、枝插和組織培養)中選出了現階段適宜在我縣推廣應用的兩種:即種子播種,根蘗苗分株。
(三)定植技術
1、整地
選擇陽坡土層深厚、濕潤、肥沃的沙壤土,土壤pH值為5 5~8 0的林地,把雜草、灌木和采伐剩余物清除并燒毀。坡度平緩的地方可以全墾整地,深度為15~20cm;坡度較陡的實行帶墾整地,帶寬1.2~1.5m,深度20cm。種植密度根據培育林木的目的而定:以培育頂芽嫩葉為目的的要適當密植,株行距為2m×2m,穴規格為60cm×60cm×30cm;以生產木材為目的的密度宜疏,株行距為2.0m×2.5m或2.0m×3.0m,穴規格為60cm×60cm×30cm。栽植前回填表土和心土,在穴的周圍施基肥,主要以磷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
2、定植
用1年生裸根苗種植,時間在春季萌芽前的雨后陰天進行。種植前應在早春萌芽前的休眠期起苗,起苗2~3天前要淋透水,保持土壤濕潤。起苗時要用起苗工具并注意保持根系的完整,將苗木分級,做到隨起隨種。裸根苗要用黃泥漿漿根后種植,栽植時苗木要扶正、壓實,營養杯苗要除去容器薄膜,且保持營養土球完整,用雙手小心壓緊土壤。
3、矮化處理
由于香椿在自然生長條件下是一種落葉大喬木,幼樹分枝少,同一枝條上,頂芽比側芽產量高,因此,必須增加分枝才能增加頂芽以提高單株產量,便于管理。為此,必須矮化培育,促進豐產豐收,林業科技人員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如下具體方法:
(1)定干控高。定植后。當香椿實生苗長到70-100厘米時,秋季落葉后至第二年春萌芽前選苗干上一年生枝中部飽滿芽處短截,剪口下20厘米整形帶內要留足飽滿芽以便選留主枝用。
(2)矮化整形。定干后第二年春,剪口下一般只萌發1-2個側芽。為了促進較多側芽萌發,在定干時環割處理剪口芽下3-4個側芽,在每個側芽上部用芽接刀環割2-3環,深達木質部,促進側芽萌發成枝。
通過定干、整形,將香椿樹控制在2米以內,達到矮化、側枝多的理想樹形。
4、撫育和肥水管理
定植后要進行2次人工鏟草撫育:第1次在4~5月,鏟草結合培土;第2次在9~10月,鏟草結合追肥,每株施150克復合肥或其他有機肥。
香椿喜濕潤,怕干旱、忌水漬,要食其嫩芽嫩葉,肥水管理非常重要。在2月上旬每畝施入25千克尿素做芽前肥。4-7月追肥兩次,第一次追肥用15-20千克尿素,第二次用尿素和硫酸鉀各15千克。9-10月份施過磷酸鈣或復合肥50千克。干旱時要適當灌水,雨天應及時排水,同時要防止枝葉郁閉,保持通風透光。
(四)香椿病蟲害防治技術
通過2006—2009連續四年在大竹縣二郎鄉新建村、雙拱鄉江水橋村和天友苗圃實行定點、定時、定人觀察,采集危害香椿的病蟲害各階段標本,確定了危害我縣香椿的病害有2種,分別是:香椿白粉病和香椿干枯病。認定危害我縣香椿嫩芽嫩葉和根的有金龜子、小地老虎兩種。摸清了其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和無公害防治方法。
二、加快香椿深加工建設進程,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目前,我縣香椿加工已全面啟動,已生產出香椿醬、香椿茶、凍干香椿等產品,已投放到市場,并在北京、山東、重慶建立銷售點,年銷售收入300萬元。
三、強化食品安全意識,嚴格標準化建設
(一)全面開展標準化建設
為了切實打響“巴山紅”香椿品牌,縣政府在財力上給予了大力傾斜,組織財政、林業、科技、質監、農業、工商等部門全力開展了香椿品牌創建、新產品開發和產地冠名。
2009年4月完成了《大竹香椿》、《大竹香椿育苗與栽培技術規范》和《大竹香椿有害生物防治》三項地方標準制定;
2009年7月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香椿第一縣”;
2009年12月取得了四川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證;
2010年7月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通過“巴山紅”商標注冊;
2010年12月大竹香椿被國家地理標志評審委員會專家組驗收通過;
2010年12月《香椿實用栽培技術初步研究與應用》獲得達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大竹縣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2月“巴山紅”香椿被四川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林木良種;
2011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四川省林業產業強縣”。
(二)開拓市場,充分發揮林業專合組織的作用
培育并依靠椿芽交易市場和香椿專業合作社及經濟林協會的作用,積極拓展鮮活椿芽銷售市場。為切實幫助農戶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單家獨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者辦了不劃算、政府又不能包辦的事情,我縣成立了大竹縣經濟林協會,并積極探索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和扶持建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搭建起了連接小農戶與大市場、小農戶與大企業之間的橋梁。2004年2月,由二郎鄉新建村香椿種植戶和椿芽經營戶自愿成立了全縣首個椿芽專業合作社(2006年被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全省200個“試點示范建設農村專業合作社”之一),合作社積極拓展鮮活椿芽銷售市場,推動大竹香椿走出四川、走向全國、面向世界。我縣早在2004年在雙拱鎮建立了椿芽交易市場,椿芽采摘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匯聚雙拱椿芽交易市場,競價收購鮮活椿芽,每公斤平均收購價在20元以上,椿芽產品暢銷北京、上海、天津等國內大中城市,并出口韓國、新加坡等國家。
到“十三五”末,全縣香椿總規模將發展至15萬畝,且全面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推行矮化密植,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嚴格鮮芽分級銷售,確保品質,力爭農民直接經濟收入突破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