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要: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中小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小學生的行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僅是進行簡單的心理咨詢或上幾節心理課,而應是全方位、文體化、綜合性教育過程。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學習壓力、社會影響、家庭環境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只有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優先的,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出生到會說話,再到逐漸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員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觀念直接塑造著孩子的人生價值觀。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家長的條件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個人因素的影響。某些學生不敢面對成績的退步,說謊作假來騙家長、老師、同學。一次成績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虛榮心卻讓他修改試卷,謊報分數,甚至考試作弊。在虛榮心的支配下,一個人很快就會退步。心理壓力也會不斷地加大。
三是學校教育不當,使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當前考試制度的存在,學習成績的比較和學生間的競爭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殘酷的。對于某些男生來說,他們會感覺自己無用,又愧對父母,因而會陷于自暴自棄的惡劣情緒之中。甚至會故意搞一些惡作劇,想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或無所忌憚。這是對學校,以及對他們自己都極為有害的心理傾向。也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是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從女生方面來說,考試成績差會讓她們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單獨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
四是社會影響,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甚大,經濟體制改革深入,難免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精神污染,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辯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
因此,本人認為,在培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采取以下對策。
一、改變舊的健康觀念,樹立新的健康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的完美狀態要。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生理、心理和社會等立體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從關心身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制約、從努力提高個人的適應能力,轉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質上來。
二、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一些教師也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牲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利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不出現失誤。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同時應對學校進行整體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融洽師生關系,創設一個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三、充實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學校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來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積極營造真誠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良好的心理因素的發展
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必須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用和諧綿態度,親切的語言,撫愛的動作去感化每一位學生,和學生建立起融洽的親熱的師生關系,使學生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并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從而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教師要努力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充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中求學,學中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要用親近和信任來溝通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讓師生之間洋溢著互相尊重和友愛的氣氛,才能通過愛的暖流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健康發展。
五、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結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又在學生教育不當的負面影響下,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有些學生情緒憂郁、性格孤僻;有些學生不守紀律、不聽勸告、習慣成性;有些學生出現口吃現象——教師要細心去了解情況,尋找原因,善于啟發誘導,耐心指導教育,熱心地幫助他們改變現狀。學校要創造條件,配合心理保健醫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教師要積極開展家訪工作,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爭取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教育。還要發揮社區的作用,組織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如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醫生義診活動和心理健康咨詢活動。這樣,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重要,教育的科學性也會要求越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應該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導航。
參考文獻:
[1]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邱炳武.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M].科學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