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菡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近年來到中國旅游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西語國家的來華游客人數增加。旅游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我國餐飲行業的發展,中國菜名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大多數餐廳僅有英語翻譯的菜單遠遠不能滿足不同國籍、語言、文化游客的需求,所以西班牙語的中式菜名翻譯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將中文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名稱作為分析對象,對其翻譯現狀及翻譯技巧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菜名;西班牙語;翻譯技巧
一個國家的美食文化一定是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之一,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這無疑也體現在我國豐富的美食文化中,所以為了更加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中國菜名的翻譯。但由于中西語言文字、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對于譯者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區、民族的飲食風俗也有很大不同,食物的烹飪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自然相當豐富。因而,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將其翻譯成西班牙語,更是我國文化層面上的轉換,關系到中國飲食文化向西方的傳播。但現在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還不太規范,具體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中西語之間的詞匯空缺造成誤譯
一些中國食物的名稱或制作方式在西方飲食文化和西班牙語中不存在完全對應的詞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詞匯空缺。比如“豆腐”、“燒麥”等在西班牙語中根本找不到和他們能一一對應的詞匯,所以會造成翻譯者的誤譯。
2.對文化元素的不理解造成誤譯
有些中國菜名包含著我國語言特定的文化元素,在不了解我國語言文字、文化背景的情況下直接翻譯,會引起誤解和歧義。很多中國菜肴的命名本身就具有很多的藝術創作和文化背景,比如“螞蟻上樹”被譯為“hormigas trepando un árbol”,這種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進行的翻譯,往往是因為譯者不考慮文化因素而直接用機器翻譯導致的。這種翻譯不僅不利于讀者對這道菜的食材、烹飪方式等信息的理解,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外國游客對中國美食產生誤解和歧義,更無益于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再比如佛跳墻是我國福建的一道名菜,它的命名也是來源于歷史典故。清朝同治年間,福州聚春園名廚鄭春發做出這道菜后不知如何給他命名,有幾位名士在聚春園飲宴,嘗過這道菜后贊不絕口且即席賦詩,詩中有:“壇啟芳香飄四座,佛聞棄禪跳墻來”之句。意思是,佛門高僧每天參禪打坐,本來不動葷腥,但是,聞到菜味太香太美,居然饞涎難耐,不住要開葷戒,跳墻過來,想飽餐一頓,故鄭春發將這道菜命名為“佛跳墻”。這道菜在西班牙語中的翻譯為“El salto de Buda sobrela pared”,這顯然是根據中文名直譯而來,這樣的翻譯沒有任何注解,也會讓外國人感到一頭霧水。
2.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技巧
Hurtado對翻譯技巧進行了18種分類,分別是:順應、增譯、借譯、仿譯、補譯、描述、創造性翻譯、等效表達對譯、概括化、語言擴展、語言壓縮、直譯、調適、具體化、減譯、替代、置換以及變譯。本文將根據這些翻譯技巧對中國菜名的西語翻譯進行分析。
2.1 直譯法
直譯指的是按照原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的字面翻譯,這種翻譯技巧在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中運用的比較頻繁。比如:“蔬蝦包”中的三個元素“蔬菜”“蝦”“包子”都有對應的西班牙語詞匯:“verduras”“camarones”“empanada”,且這三個詞組合起來的直譯足夠讓譯文受眾了解這道點心,所以就可以直譯為“empanadadecamaronesyverduras”。但是直譯法并不是萬能的,有些中國菜品使用直譯法會使外國人感到不知所云,比如把“八寶飯”中的“八寶”直譯為“ocho(八)tesoros(寶)”顯然是一種不能被讀者理解的翻譯,所以我們可以增加注解或者采用其它翻譯技巧進行翻譯。
2.2 借譯法
借譯指的是把源語中的詞匯直接應用到目的語中。由于漢語和西班牙語的書寫系統完全不一樣,所以西班牙語從漢語中的借譯詞一般是通過音譯來實現的。比如中國菜名中的“餛飩”采用借譯法,將其翻譯為“wonton”,再如“燒賣”譯為“shaomai”或“shuimai”等。
2.3描述法
中國菜里一道名菜“東坡肉”,它的西語翻譯為“Carne al estilo del poeta SuDongpo”,它的翻譯采用了翻譯技巧中的描述法而不是直譯法,這種含有發源地或創始人的菜名翻譯也可以采用注釋的形式,解釋這道菜的材料、烹飪方法等,這樣能讓外國朋友在了解這道菜歷史的同時也了解這道菜的內容。
2.4創造性翻譯法
“干鍋”在西班牙語中翻譯為“familia feliz”,這樣的翻譯既不是音譯,也不是直譯,而采取了創造性翻譯法。由于干鍋中食材豐富,有大量的肉類、海鮮和蔬菜,所以譯者將其翻譯為familia(家庭)、feliz(幸福的),即是全家福的意思,不僅體現出這道菜的食材豐富這一特點,還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但是我們在翻譯中應該注意標注上這道菜品的食材,以便讀者更好的理解這道菜的含義。
2.5順應法
中國早餐中常常出現的油條,在西班牙語中為“churro chino”,這是由于在西班牙有一種和油條形狀、味道都十分相似的食物“churro”,所以我們在翻譯時采用了順應法。西班牙的游客可能對中國的油條并不熟悉,但是他們卻熟知“churro”,所以用類似的詞匯去進行解釋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
3.結論
從這些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中可以看出,當目標語言中不存在一個完全對等的翻譯時,譯者必須采用一些翻譯技巧使其更貼近原語言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好的翻譯必須做到“信”、“達”、“雅”三大原則。“信”指譯文在意義上要忠于原文,不可違背原文,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能隨意增減意思;“達”指譯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并且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翻譯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中國菜名是我國語言和文化的完美結合,所以其西班牙語翻譯既要受到語言的限制,又要受到文化的制約。但是隨著我國和西語國家之間語言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翻譯工作者思維的深化,以及接受者因素的強化,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中國菜名的西班牙語翻譯出現。
參考文獻:
[1]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82-89.
[2]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 [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3]穆連濤.從文化角度談中菜英譯[D ].蘇州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