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利
一百多年來,雖然審計的根本目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審計環境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注冊會計師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一直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著審計方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發展到風險導向審計,都是注冊會計師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的調整。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后,世界經濟急劇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企業與其所面臨的多樣的內外部社會環境的聯系急劇增強,注冊會計師認識到如果不從外部環境及其對企業的影響對企業進行分析,而是將被審計單位作為一個孤立主體來看待,就不可能有效地理解并對被審計單位的交易及其整體績效和財務狀況做出判斷。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固有的內向型的特點在發現管理舞弊風險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這就迫切要求審計模式的發展變革.
2、研究意義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從戰略分析入手,分析對戰略成功實施造成威脅的經營風險,將其作為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基礎,以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作為計劃審計工作的主要依據。所以,加強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它能夠不斷的豐富完善審計理論體系和促進審計模式的發展創新,能夠為注冊會計師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方案,有助于降低審計風險、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同時可以為審計人員在執業時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為有效控制審計風險提供指導,并為注冊會計師選擇不同的審計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二)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內涵和特征
1、內涵
風險導向審計是指以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為基礎,綜合分析影響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各種風險因素,并根據量化的風險水平確定實施審計的范圍、重點,進而進行實質性審查的一種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強調審計全過程風險的評估與控制,并同時對固有風險進行評估,這是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思想之一。由此,審計人員可根據計劃檢查風險可接受水平控制實質性測試。如果計劃檢查風險可接受水平高,實質性測試取證數量就少,反之就要多取證,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審計風險控制在最初確定的審計風險計劃可接受水平內。可以說,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主動控制審計風險的審計模式。
2、特征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法,除了繼承吸收傳統的詳細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的優勢外,在適應經濟業務復雜化和合理規避審計人員風險的要求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心以審計測試為中心到以風險評估為中心。二是,風險評估重心由控制風險向聯合風險轉移,由直接評估變為間接評估,且評估以分析性復核為中心。三是,審計證據向外部證據轉移,審計程序逐漸個性化等。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1957 年,《蒙哥馬利審計學》中第一次將“風險”這一概念與審計程序的設計緊密聯系起來,審計風險控制模型開始廣泛地運用于審計實務中。1981 年,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ASB)發布了第 39 號審計準則公告《審計抽樣》,在其附件中提出了供參考的審計風險模型。1983 年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會又發布了第 47 號審計準則《審計風險與重要性》,在其正文中對審計風險模型進行了闡述。可以說這是對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最終確認。
2/國內研究現狀
從 20 世紀 90 年代起,國內眾多學者開始介紹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尤其銀廣廈、東方電子事件發生后,國內審計界強烈呼吁推行風險導向審計,以降低審計風險,風險導向審計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2006 年 2 月 15 日,我國發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121 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報風險》、《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231 號——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141 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等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應用創造了條件,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也成為了國內審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目前國內學者對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應用,存在著以下一些觀點:
黃世忠、陳建明認為,導致“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審計模式的改變有關,“五大”的審計模式已由制度基礎模式轉化為風險基礎模式。在民事賠償機制不健全或賠償風險可以轉嫁的環境下,風險導向審計會使不信守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為了節約成本而犧牲審計質量,從而導致注冊會計師的道德風險。劉峰等也認為風險導向審計會誘發道德風險。杜興強認為頻繁發生的審計訴訟迫使注冊會計師審視傳統的以風險為基礎的審計模式的弊端,應該去探索一種新的戰略系統審計模式。
3\國內外研究述評
縱觀國內外研究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國外關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研究是審計理論界、實務界和監管層共同參與、相互促動的過程。所以國外的風險導向審計理論一開始就孕育在實務中,并正在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從基本概念的討論轉化為具體方法的應用。而我國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關注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隨后的幾十年中,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更多的時候仍處于理論研究的階段,學術界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具體內涵初步達成一致,相關的審計風險準則的出臺,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應用創造了很好的環境。
三、結論
自20世紀90年代,世界范圍內重大財務舞弊案件頻繁發生,嚴重損害了審計職業界的形象,加大了審計風險。同時,隨著社會市場經濟和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也不斷加大。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逐漸顯露出自身的弊端,注冊會計師需要運用先進的審計方法來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風險,增強市場競爭力。
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運用對注冊會計師綜合素質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學習能力的考驗。審計準則的變化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注冊會計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才能掌握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精髓。另一方面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需要注冊會計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注冊會師不僅要掌握審計、會計的知識,還要掌握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會計師事務所在進行質量控制時應將實時監督和項目質量復核相結合。項目質量復核不應只局限于所內復核,而也應注重同業之間的復核。同時,事務所合伙人應建立起積極健康的事務所文化,以避免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流于形式,事務所內部不同部門對審計要求不統一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