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方文改
摘 要:龍門山礦目前采礦許可證范圍內保有資源儲量較小,為增加礦山后備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在原三二六地質隊地質勘查的基礎上(詳查報告中115線和117線均控制到的L-23礦體,兩條勘探線均為單孔控制,儲量級別只能列為334)對-530m中段著手安排探礦工作,并對礦體的延伸部位進行追索控制,取得較好效果,提高了礦體控制程度,并擴大了資源儲量。
關鍵詞:銅礦床;礦體;勘查
1 區域地質概況
礦區所在Ⅴ級構造單元為“下揚子臺褶帶”中段的一北東向褶斷隆起區,即“洪鎮褶斷束”,其周圍均為中生代或中、新生代斷陷或繼承性盆地、槽地。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屬下揚子分區長江兩岸小區。主要分布在礦區中北部。自下而上有三疊系下統南陵湖組(T1n)、中統月山組(T2y)、中統銅頭尖組(T2t),區內構造以小型斷裂為主,伴有多個很小的舒緩褶曲,構造條件簡單。褶曲構造為受巖漿巖侵入影響形成的同步褶曲,大多數規模很小,舒緩轉折,影響較淺而且方向不一。其中稍具規模且位于龍門山礦床上部的為鐵鋪嶺向斜,軸向北東,長約1500m,寬1200m左右,向斜核部地層為銅頭尖組,兩翼出露月山組。斷裂構造主要有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兩組,距離礦床較近的有北西向斷層F4,其位于鐵鋪嶺,團凸山一帶。斷層長度1000m,斷層面傾向南西,傾角75°左右,對淺部鐵鋪嶺等礦體具有破壞作用。
礦區內巖漿巖發育,分布于南側,占據礦區大部分面積,出露的巖漿巖被稱為月山巖體。其為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小巖體,巖性主要為中細粒閃長巖與石英閃長巖。在閃長巖與沉積地層的接觸帶中常見的變質作用有接觸熱變質與交代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主要有角巖、大理巖類和矽卡巖類。其中礦床含礦矽卡巖為石榴石矽卡巖。龍門山銅礦床位于月山閃長巖體的北枝與三疊系中統沉積巖的接觸帶中。礦體均位于矽卡巖帶中,主要受北西~南東向張性斷裂控制。為一小型隱伏矽卡巖型銅礦床。
2 礦體地質特征
L-23礦體走向70°~250°傾向NNW,傾角東西兩端變化較大,084線以西礦體傾角較陡約50°±,084線以東礦體傾角較緩約在35°±。礦體賦存矽卡巖中,平面分布于111與117勘探線之間,礦體整體上呈透鏡狀,沿走向具分叉現象,084線以東膨脹。賦存標高在-480m~-530m之間,礦體在-530m平面延伸長度約為200m,礦體規模較大。礦體中的礦石自然類型084線以西為矽卡巖型鐵礦石,084線以東為矽卡巖型銅礦石。礦體頂、底板圍巖主要為矽卡巖化閃長巖、石榴石矽卡巖、閃長巖,局部有少量高嶺土化閃長巖和碳酸鹽化閃長巖。礦石的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與斑銅礦,次有磁鐵礦、赤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輝石、透閃石、透閃~陽起石、方柱石、硬石膏與碳酸鹽礦物,次有斜長石、鈉長石、鉀長石等。伴生有益組份主要為金、銀。在銅精砂中回收利用。礦石常見的結構類型有他形晶粒狀結構,半自形晶粒狀結構,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其次有交代原邊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假象結構等。礦石的構造以浸染狀構造為主,次有團(斑)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局部出現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
3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
龍門山銅礦床圍巖及礦體屬塊狀結晶巖類裂隙含水巖組,富水性弱,補充條件差。但要注意閃長巖中的大型裂隙或“空洞”可能發生突水;另外363孔為長期觀測水文孔,未予封孔,開采時應注意該孔向坑道充、導水情況。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屬中等復雜類型。
礦床的頂底板圍巖屬堅硬巖石類,但巖體質量優劣不一。其中閃長巖和矽卡巖穩固性中等;高嶺土化、綠泥石化閃長巖、碳酸鹽化閃長巖穩固性差,當此類巖石在運輸巷道中大面積出現時,頂板須加強支護,礦山一般采用噴漿、澆砼、錨桿、錨網、金屬支架接頂支護等措施。目前,礦山開采按設計預留的礦柱、間柱,由于巖石風化和地壓活動增強等原因,部分礦柱如2#、3#礦柱、Ⅱ、Ⅲ采區的隔離間柱等,已局部出現垮塌,對于回采采空區保有資源儲量,有較大的安全隱患。應加強對已出現局部垮塌的礦柱進行監測和有效防治。礦床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類型。
礦床巖礦石無放射性異常,礦山工作面溫度為27~28℃,無熱害存在,礦床地下水一般無結晶性與分解性侵蝕,但地下水中SO42含量較高,地下水供選礦廠使用。礦石經自備的選廠選礦后形成的尾砂,用于井下充填。總體評價,開采技術條件屬中等偏復雜的礦床(即Ⅱ-4型)。
4 勘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
按L-23礦體的產出特征確定勘探類型,L-23礦體為透鏡狀連續性較好,沿走向長大于200米,傾向延長平均40米,規模小至中等;礦體厚度變化大,不穩定;局部具有收縮、膨脹和分叉尖滅現象;主元素銅分布不均勻,根據銅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14-2002),勘探類型劃歸Ⅲ類型。
原報告提交的L-23礦體為次要礦體,預測儲量為14.57萬噸,銅品位為0.89%,鐵品位未提供詳細資料。目前經生探揭露,L-23礦體規模增大,資源儲量礦石量為1596599.45噸,Cu金屬量11346.28噸,Cu平均品位0.711%,鐵金屬量408966.62噸,共生鐵平均品位25.615%,銅品位有所降低。
5 探礦工程質量評述
本次僅對資源儲量估算使用的探礦鉆孔和穿脈工程質量進行評述。
5.1 鉆探工作
(1)巖(礦)芯及頂、底板采取率。①巖芯采取率:礦區巖芯采取率最高100%,最低45%,平均為76%,其中<65%的共有18層,占25%,分布較均勻,質量基本符合規范要求。②礦芯采取率:本區見礦鉆孔51個,總計59層,礦芯采取率最高100%,最低32%,平均為82%,礦芯采取率較高,其中<75%的共有18層,占31%,<75%的見礦孔段一般厚度較小,質量基本符合規范要求。(2)鉆孔彎曲及質量評述。由于本次勘探采用的探礦手段為坑內扇形孔,所有鉆孔均在-530米中段沿線施工,且用長鉆金剛石鉆頭鉆進,平均孔深為36米,孔深較淺。故未進行鉆孔彎曲度測定,本次均視為直孔。(3)孔深誤差測量與校正。因本次施工的所有鉆孔均為坑內鉆,孔深較淺,驗證了見礦、出礦孔深和終孔孔深,誤差均小于千分之一,誤差合格率為100%。(4)封孔及其質量評述。由于本次施工的鉆孔均為坑內鉆,且孔深較淺,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一般未封孔,只對部分出水較大的鉆孔用堵水器封堵孔口。(5)簡易水文觀測。鉆孔在鉆進過程中對漏水、涌水鉆孔的出水(漏水)位置進行了記錄,對水量進行了觀測,對巖層含水段的劃分起了一定指導作用,質量基本符合要求。(6)原始報表記錄及質量評述。在鉆孔施工過程中,機臺當班定崗人員負責記錄。由探礦技術員、地質編錄人員在現場認真檢查原始班報表,發現差錯及時修正。終孔后裝訂成冊,封存保管。原始報表基本做到“真實、齊全、準確、整潔”。endprint
5.2 坑探工作
本次資源儲量估算共使用-530米中段探礦坑道4條/460米,刻槽取樣合計156個。
5.3 地質編錄及質量評述
(1)鉆探地質編錄。首先在現場根據巖心回次逐次校正巖心長度、編號,檢查班報表有無誤差,然后在室內再根據已校對無誤的鉆探班報表記錄之鉆探回次孔深,換算出巖心的代表長度,相當孔深及進尺。在編錄中,發現回次巖心長度大于巖心進尺時,則按100%采取率向上推算,一般推算不超過3個回次。在進行詳細地質觀察和記錄時,按礦化程度、圍巖、夾石分布情況布置化學樣品采取位置。在地質編錄基礎上,結合巖礦鑒定、化驗分析(必要時復查巖心)資料,對原始地質編錄進行修正,并經檢查定稿后,編制1:200鉆孔綜合柱狀圖。(2)坑道地質編錄。礦區已開拓的探礦巷道,坑道地質編錄主要描繪兩壁一頂,比例尺為1:100。隨工程進展逐一進行地質編錄、素描,在編錄的基礎上,布置化學樣采樣位置。
5.4 生產探礦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
因礦區內礦體埋藏深,本次勘探工程均在坑下施工,故本次未進行礦區地表地形圖的修測,測量工作僅為坑下勘探工程的施測工作,均由月山銅礦承擔,測量成果資料由礦方提供。選用的平面坐標系統為國家坐標系,高程系統為黃海高程。井下導線點精度為一級。工程水平角的測角中誤差為±30″,鋼尺量距相對中誤差為1/1000,實測方位與設計方位之差均小于±2°。其觀測精度和計算的各項限差均符合規范要求。
6 資源儲量估算
本次估算的礦體僅涉及L-23礦體,兩側沿礦體走向各外推二分之一工程間距為8米,往北西資源儲量估算采空區邊界為X=79240。因礦體中礦石類型以矽卡巖型銅鐵礦為主,少量單銅和單鐵礦石,考慮礦體混采,本次對L-23礦體未嚴格劃分礦石工業類型,為計算方便,銅鐵礦石一并計算。同時,局部Cu品位在0.2%~0.4%的礦石(即所謂的表外礦)較少本次也圈入礦體合并計算。經本次估算,L-23礦塊礦石量為1596599.45噸,Cu金屬量11346.28噸,Cu平均品位0.711%,鐵金屬量408966.62噸,共生鐵平均品位25.615%。
7 結論
通過本次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L-23礦體的形態、厚度、產狀及規模,對控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經生產探礦資料綜合分析與原勘查報告對比,L-23礦體規模確實增大,但綜合估算銅品位有所降低。總體上對小型礦山說來對增加礦山保有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還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