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中”

■ 陳和輝
1990年4月生,江西興國人。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嗜金石,好古文,先后問道古杭周振師,石門四九山房、再堂,現居江右虔城。曾獲中國美術學院2016年一等獎學金,作品入選“萬印樓”當代國際篆刻精英收藏工程,入展江西省第九屆青年書法作品展、第九屆臨帖書法展等,論文入編《游于藝--美術與文字論文集(一)》。
“中”一個是很常見的字,大家都熟悉。從用法看,它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心,比如“中國”,就是指天下之中心位置。二是當中,比如“心中”,就是指心目當中。但是,估計很少有人知道,“中”本來是指旗幟。
這就要從古文字里的“中”字說起:
它們雖然有正反方向上的區別,但這只是早期古文字形體不固定的表現,其實二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從形象上看,它們都是一根竿子的上、下兩端或者上、中、下端系有游,呈現飛揚之感。這就是旗幟的形象。可見,“中”是個象形字。

《周禮·大司馬》:“蓋古有大事,聚眾于曠地,先建中焉,群眾望見中而趨附,群眾來自四方,則建地為中央矣。”所謂“建中”,就是樹立旗幟的意思。立旗幟于廣場中央,以旗子為警號,召集軍民。
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保訓》記載了周文王所講的一則故事:“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追中于河。”(圖一)“微”是商人的祖先上甲微。李零先生認為,這兩個“中”就是旗幟的意思,“假中于河”是說將旗幟暫存在河伯那里,“追中于河”是說從河伯那里拿回了旗幟。
許慎《說文解字》說:“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也。”內就是里面,當中。許慎是說“中”是里面之意,顯然不是它的本意。

圖一

古人在樹立旗幟,召集民眾的時候,往往將旗幟樹立在某一區域的中心位置,這樣就可以方便四周的群眾都能看到。所以,“中”字又引申出了中心、中間的意思。這一層意思,古人在字形上也有相應的體現。
我們看以下一個“中”字:它在旗幟的中間位置上加了個圓圈,正是為了表示中間、中心這一層意思。我們現在的中國郵政的標志,就是借用了古文字里這種寫法的“中”字(圖二)。

圖二

后來,這種寫法的“中”字進一步簡化,寫作如下之形:
先是將游絲省略為單個,已經接近我們常見的“中”了,后來干脆全部省略。這就是我們今天習見的“中”字的來源。
到后來,“中”作為旗幟的本義反而漸漸地湮沒無聞了。

鄭文娟

劉彩清

莊周夢蝶

雄渾

曠達

清奇

紹堂

葉青

澤南珍藏

山中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