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寅
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03
35例腹腔鏡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修補術的治療體會
沈寅
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普外科 鄭州 450003
目的總結腹腔鏡輔助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修補術的治療體會。方法選取金水區總醫院2014-02―2016-08間收治的70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5例。對照組行傳統開腹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修補術,觀察組實施腹腔鏡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修補術。觀察2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2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開腹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及胃腸功能恢復快等優勢,應作為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首選術式。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腹腔鏡;開腹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是十二指腸潰瘍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普外科常見的急腹癥,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特點,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我科對35例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患者實施腹腔鏡穿孔修補術,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02―2016-08間收治的70例十二指腸潰瘍球部穿孔患者。男50例,女20例;年齡22~76歲,平均41.56歲。均根據病史、臨床表現、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及術中所見明確診斷。發病至手術時間為6~24 h,平均8.56 h。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每組35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穿孔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腹腔鏡組[1]: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臍下緣作1 cm切口,插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在11~13 mm Hg(1 mm Hg=0.133 mm Hg),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明確診斷及穿孔位置、范圍及周圍組織情況后,于劍突下左側10 cm及右鎖骨中線與右肋緣交界下10 cm處各作一長約0.5 cm的切口作為操作孔。改頭高腳低左傾20°~30°位。沿十二指腸球部的縱軸用3-0可吸收線作全層“8”字縫閉穿孔2~3針,針距0.3~0.5 cm,邊距0.5 cm。再將附近的網膜覆蓋其上并結扎固定。應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徹底吸凈腹腔積液,于穿孔旁放置引流管并從右上腹切口引出。(2)開腹組[2]: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取上腹正中切口長10~15 cm。進腹后探查并確定穿孔位置、范圍,其余操作與腹腔鏡相同。2組患者術后均予以持續胃腸減壓、營養支持、抗感染,并適時拔除引流管。出院后囑咐患者戒酒、禁煙,合理膳食,勞逸適度。繼續規范內科抗潰瘍治療8周左右并跟蹤隨訪。記錄并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情況。

2.1手術一般情況2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腹腔鏡組無中轉開腹病例。2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注:*P<0.05
2.2并發癥及隨訪情況腹腔鏡組術后發生2例(5.71%)腹壁戳孔皮下積血,未予處理,均于術后第5天吸收。開腹組術后發生切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2例,均經對癥處理后愈合,并發癥發生率為11.42%。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3~6個月,隨訪期間除開腹組1例患者因未規范抗潰瘍治療而復發外,其余患者復查胃鏡均愈合良好無復發。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的常用手術方式包括單純修補術、胃大切除術及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單純修補術等,其中胃大切除術及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單純修補術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可降低術后潰瘍的再穿孔及出血發生率。但術式較復雜,且對胃腸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破壞,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隨著近年對潰瘍病的發病機理及抗幽門螺旋桿菌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的研究不斷深入,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內科治愈率越來越高,亦提高了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單純修補術聯合內科治療的治愈率。腹腔鏡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與開腹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相比,不僅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手術出血量少,而且術中可通過腹腔鏡的術野放大功能,對腹腔進行廣泛探查,對于術前診斷不明確者能明確診斷,從而減少盲目開腹的風險[3]。還可更加全面徹底地清洗腹腔,吸凈腹腔內的消化液,減少毒素吸收,有利于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早期恢復,降低了腹腔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特別適用于年老、病情重、常規手術耐受性差的潰瘍穿孔患者。同時符合部分女性患者對切口的美容要求。實施中須注意:腹腔鏡手術對操作技巧要求較高,術者須具有熟練的常規開腹修補的手術操作基礎,并掌握腹腔鏡下縫合、打結等技巧。對于十二指腸球部后壁穿孔患者,腹腔鏡下無法修補或修補困難時,應果斷中轉開腹[4]。術后應囑患者繼續予以規范抗潰瘍治療,以鞏固治療效果。
[1] 宋留龍,王立勝,董曉強.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與開腹手術的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6):455-459.
[2] 韋建寶,梁萬強,董保國,等.腹腔鏡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應用評價[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27(5):741-742.
[3] 周煥龍,廖玉昌,黃敏.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臨床研究[J].微創醫學,2014,9(6):140-143.
[4] 王海峰,李孝榮,王鋼,等.腹腔鏡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修補術30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2):44-45.
R656.6+2
B
1077-8991(2017)06-0064-02
(收稿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