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輝 杜戰軍
河南永城市中心醫院骨科 永城 476600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夏輝 杜戰軍
河南永城市中心醫院骨科 永城 476600
目的觀察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效果。方法選擇2014-06—2016-01間永城市中心醫院收治的7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5例。全髖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雙極組實施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觀察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依據人工全髖關節療效評分標準(Harris評分)評價2組患者手術效果。結果雙極組手術時間短于全髖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全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1~2 a,其間全髖組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雙極組,末次隨訪Harris評分高于雙極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遠期效果好,并發癥發生率低。應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選擇手術方案,以利于提高手術效果和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關節置換術;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臨床療效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好發于老年患者,多數患者須接受手術治療以有效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2014-06—2016-01間,我們對70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分別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并對不同手術方式的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70例患者均根據病史、X線、MRI及放射性核素骨掃描(E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風濕性關節疾病及重要臟器功能受損、精神疾病及手術禁忌證患者。男29例,女41例;年齡60~73歲,平均65.28歲。左側髖50例,右側髖20例。創傷性股骨頭壞死40例,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30例。患者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全髖組和雙極組,每組35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行髖關節及股骨正、側位X線片了解股骨髓腔形態、密度、股骨皮質厚度及髖臼的情況,全面評估病情,確定手術方案。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健側臥位。后外側入路,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和筋膜。經髖關節后在股骨處切斷牽開短外旋肌群,“T”形切開關節囊,暴露股骨頭。于股骨矩1.0~1.5 cm處鋸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清除髖臼周圍骨贅、關節盂唇。(1)全髖組:于外展45°前傾20°位行髖臼擴髓,維持上述角度安裝髖臼生物型假體。內收外旋患肢確定關節穩定后,使用生理鹽水對髖臼進行沖洗。酌情植入骨水泥型(適用于合并骨質疏松、體質較差患者)和生物型假體,重建短外旋肌群及關節囊并固定。檢查復位髖關節滿意后,反復沖洗術野。放置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2)雙極組:取出股骨頭后,修正股骨頸,擴大髓腔并沖洗。將髖關節假體人工股骨頭柄試行插入髓腔,復位到髖臼中。檢查假體安放位置及人工關節活動范圍合適、復位滿意后,放置引流管后縫合關節囊及短外旋肌群,關閉切口。術后患肢外展,穿防旋鞋,早期行功能鍛煉。應用抗生素2~3 d[1],低分子肝素7~10 d,負壓引流1~2 d。
1.3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1)觀察記錄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假體松動發生率。(2)手術效果評判標準:隨訪1~2 a,末次隨訪應用人工全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評分)[2]對2組手術效果進行評價。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患肢功能、患肢畸形和疼痛4個方面。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療效越好。優: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雙極組手術時間短于全髖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全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注:*P<0.05
2.2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手術效果比較隨訪1~2a,其間全髖組發生股骨柄等假體松動2例(5.71%),雙極組為5例(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依據Harris評分標準,全髖組優良率高于雙極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效果
注:*P<0.05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是以不同原因引起骨組織血液供應不足而最終導致骨細胞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為特征的頑固性疾病。最后導致繼發性骨關節炎,使患者髖關節功能障礙而致殘。
保守療法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傳統內固定術手術時間短,失血量少,能保留股骨頭,但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發生率高。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克服了單極股骨頭假體金屬頭易與髖臼軟骨摩擦的缺點,可減少對髖臼的磨損,有效改善股骨頭塌陷狀況,提高骨折愈合率,且同樣具有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費用低等優點。但存在股骨頭假體難與骨性髖臼缺乏理想匹配,術后發生疼痛和股骨柄松動概率較高等缺點。而且對該手術的遠期效果(特別對晚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爭議較大。故僅適合預計生存期較短的高齡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用人造髖關節置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方法。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相比,雖然手術創傷大、費用高,但可使髖臼假體與股骨假體高度匹配,為關節提供一個更為穩定的環境,晚期髖臼侵蝕、疼痛減少,翻修率低,并徹底解決骨不愈合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問題,避免長期臥床引起的壓瘡、肺炎及泌尿系感染等嚴重并發癥,利于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3]。更適合于老年陳舊性股骨性骨折髖臼有破壞者或合并有嚴重骨質疏松者。但選擇兩種假體植入方案需考慮患者的骨質情況。生物型假體適合骨質好、活動度高和年齡相對小的患者;而骨水泥型假體則適宜于骨質差、體質狀況不佳的老齡人群。本文結果顯示: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并發癥少、遠期效果好。但要結合患者的年齡、骨質、經濟條件及MRI及CT檢測結果,全面評估患肢髖臼、軟骨等損傷情況,綜合分析,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及假體,以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 趙敦.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療效的臨床研究[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0.
[2] 胡錚,白波,廖壯文,等.雙極人工股骨頭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患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FicatⅢ期的中遠期隨訪比較[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2):25-28.
[3] 李躍民.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術后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7):42-43.
R683.42
B
1077-8991(2017)06-0081-03
(收稿 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