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陶然
摘 要: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點的專業體系,只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有效的將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模式相結合,才能夠對整個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進行提高。而項目化教學作為現當代最具實踐性特點的重要培養措施,已經逐漸獲得眾多研究者的認可,因此本文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及教學控制模式進行探究,為培養出具有綜合性的社會優秀專業技能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項目化教學 教學控制模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也逐漸加快,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帶動了藝術設計專業的不斷提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藝術設計教學當中最為重要的學科分支,其覆蓋了美學、建筑、風景園林等眾多學科內容,并且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點,對于構建良好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項目教學以及教學控制模式作為研究重點,將實踐性與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而對學生的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能力進行更深一步的培養和提高。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運用的必要性
在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讓學生進一步獲取最為基本的室內設計方法以及相關設計流程,讓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學會專業性的理論知識和制作方式,例如:對效果圖的繪制、渲染,對施工圖的規范制作、對材料以及工藝技術的辨識等等,并且對具體的施工工程內容進行了解。在這些基礎之上,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專業性理念進行啟發,構建出更多有利于進行項目化教學的實踐理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當中夯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增強其專業設計能力及相關水平。
通過對大量的教學實踐過程以及教學理論探討的研究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要想更有效地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時效性進行提高,在教學當中有效的融入項目教學則是非常有必要的。項目化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熟知整個課程在進行實踐過程當中應該遵循的設計流程,并且還會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整個孔家設計或者是景觀設計等具體項目當中,進而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另外,教師在進行項目化的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可以依據學生所具有的專業特點將其安排到不同項目的制作過程當中,這樣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的加強對自我知識理論的完善,并且使得原有的知識體系獲得鞏固,有助于今后更深一步的學習和發展。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思路
1.環境藝術設計項目的前期考察階段
在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施項目加教學的前期,教師要針對學生所具有的觀察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進而讓學生能夠對現實當中的項目考察技巧進行掌握,這些前期的工作能夠更好地為后續的工作實施墊定基礎。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前期調研及考察當中,結合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是保證最終設計效果的關鍵,這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同時對該項目進行考察,在每個小組當中指派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對考察工作進行負責,在考察的時候并對場地當中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而這些都是在教學當中將學生引入項目化教學的收腰階段,也是讓學生逐漸進入工作、實踐狀態,提升自身想象力以及空間感受能力的關鍵階段。此階段也是讓學生從理論學習逐漸向實踐過程進行果斷的重要階段,進而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環境藝術設計項目構思階段
前期對項目的考察完成之后,這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所收集到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并將在現場所測量的數據與設計構思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并組織學生去和項目當中的甲方進行對接,進而手機相關資料形成初步的構思和匯報文案。在進行項目構思的過程當中,小組要針對設計當中應當采用的風格、觀念以及創意進行確定,并且要以PPT的形式,將圖片和文字進行結合展示,并在課程討論的過程當中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初級匯報階段的時候,老師可以有效的分析學生各方面能力,并對其設計能力進行考察,而在學生進行方案匯報的時候,也可以讓臺下的同學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進行闡述,進而形成良好的互動環節,并促進項目構思的后期改進和實施。
3.環境藝術設計項目設計階段
在對調研及前期構思完成之后,學生開始逐漸進入整個項目的設計工作過程當中,在進行設計實施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將理論知識有效的與實踐教學進行充分的融合,并且引導學生對整個設計方案當中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劃分,進而安排和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運用課堂的時間對相關問題進行解決,進而實時掌控學生在不同階段對項目的實施進度。項目設計的實施過程是讓學生進行自我鍛煉以及知識探討、掌握的重要過程,并且在實施當中會有較大的工作量需要完成,而且會在實施過程當中會出現不同的難題,而在這些難題出現的時候,就需要通過組員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探討,進而予以解決,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不斷的教師可以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培養,讓其在后期在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能夠正確的對待。除此之外,在整個過程當中還會逐漸增強組員之間的配合和協同能力,讓項目設計不斷的向前推進,而且還會讓學生在創作過程當中回想其課程教學當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如:設計素描、效果圖表現技巧、計算機輔助技術以及人機工程學等內容,進而使得以往所學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和運用。
4.環境藝術專業項目匯報階段
在對項目完成之后,教師可以采用一種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對自己前期的整個設計過程進行總結、歸納,并予以匯報。在匯報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對相互之間的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在設計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且可以從其他同學所設計的作品當中找到一些亮點予以借鑒,在相互借鑒和交流當中促進自身設計水平的提高。在匯報形式上,可以讓學生采用動態演示的方式,例如PPT或者是三維動畫等形式進行闡述,依據個人設計以及小組形式,對項目進行不同形式的匯報,除此之外,還要要求學生在匯報過程當中對自我設計的不足以及他人設計的有點進行總結和記錄,并在課后對學生所記錄的內容進行點評,從而促進學生后期的發展。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控制模式設計重點
1.注重對學生的協作能力進行培養
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進行教育教學控制的模式設計之上,要不斷增強對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能力進行培養。在高職院校當中,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而且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大多都會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進行項目合作和實施的過程當中很容易會出現觀點不一致的局面,進而與組員之間形成知識面、技術面甚至是觀點等方面的沖突及矛盾,而這種問題的出現,會很容易使得項目的實施陷入僵局,因此,在這個時候,教師則需要對這種問題的出現予以出到,進而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以正確的方式處理之間所產生的分歧情況,并在矛盾當中促進項目設計質量的提高,而這種處理矛盾的方式,同樣也是不如社會工作崗位當中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2.增強的學生審視能力
針對環境藝術專業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同樣要注重對學生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解,并培養學生對自己實施的項目以及創作的作品進行后期的審視,并有效的進行分析,通過自我分析和自我探討之后,促使其審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這也是促進學生進行自我設計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之一。
3.鍛煉學生的空間形象能力
空間想象能力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經過長期的學習之后,許多學生都會對專業技能進行有效的掌握,但是其想象能力卻依然欠缺,沒有良好的想象思維,則很難從自身腦海當中對圖像的構建進行預先了解,這對于后期的設計和創造都會產生一定的困惑,從而對項目設計搖擺不定,難以入手。因此,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教育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進行培養,并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通過長期的四維空間邏輯及想象鍛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頭腦空間塑造”模式,一次增強學生的整體設計能力。
4.不斷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進行溝通和交流當中最為基本的技能所在,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控制模式設計當中,運用項目化的教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訓練的時候,在這當中就需要學生與組員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甲方之間進行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才能夠對最終的設計方式以及風格進行展現,進而設計出令人滿意的作品。除此之外,在項目完成之后,要將自己所構建的作品以特殊的方式進行匯報,而此時,語言表達能力則是對創作者思想進行體現的重要技能所在,因此對這方面進行培養,同樣是教育教學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所在。
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想構建出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控制模式當中的有效性,項目教學的融入則是非常關鍵的,在進行項目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學生有關專業技能以及知識理論基礎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在后期的教育教學當中,教師也應當不斷的對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進行提高,以自己專業性的技術特點及深厚的理論基礎進而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為培養出更為優秀的設計人才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愚程.藝術設計課程項目化與專業課程體系重構[J].美與時代(中),2012(7).
[2]覃愛平.淺談職場情境在高職院校就業教育中的意義與建設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
[3]吳家霆,劉賢桂.以模擬職場為載體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探索[J].企業導報,2012(7).
[4]孫秀春.高職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以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2(1).
[5]張雅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2(1).
[6]曹慶梅,彭卡寧.新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美術大觀,2011(12).
[7]馬金祥.藝術設計教育專業“TED”教學理念統合研究——將TED理念應用于高等職業設計教育教學平臺設計[J].學周刊,2011(30).
[8]李鵬.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體系建設初探[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