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摘 要:藝術管理貴在“藝術”,精在“管理”。通過采用恰當的管理方法和對策來促進我國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文化藝術管理作為我國特色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乎文化創新驅動力強弱以及社會文化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新常態,此時為了認清發展方向,同樣需要依靠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優秀文化理念和傳統思想。因此,如何才能在文藝管理中引入藝術管理思想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從藝術管理在文藝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性入手,著重探究了藝術管理在文藝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對策,期望可以為新時期我國文藝管理工作者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管理 文藝管理 應用對策
縱觀我國社會發展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繁榮,其始終走在社會轉型的最前列,是新時期我國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以及治理現代化得以實現的重要牽動力,甚至可以說文化藝術的繁榮與否是國家發展情況的一個外在表征,這充分凸顯了文化藝術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藝術管理是當前我國一門新興的專業學科,其是對管理學的深層次研究之后所形成的又一個發展分支,著重側重管理的“藝術性”,可以顯著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然而,新時期新媒體以及互聯網技術等新事物已經改變了我國文藝形態,衍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同時也對我國文藝觀念和實踐產生了深刻變化,使得文藝工作的對象、手段與機制等均出現了許多新特征和情況,加之社會大眾審美要求的改變,這大大增加了文藝管理工作的難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地結合文藝管理和藝術管理,充分發揮藝術管理的管理價值來提升文藝管理的水平是當前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藝術管理在文藝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性
文化藝術管理作為我國特色文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乎文化創新驅動力強弱以及社會文化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使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一片新常態,此時為了認清發展方向,同樣需要依靠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優秀文化理念和傳統思想。然而,伴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文藝管理面臨諸多新常態。特別是新時期新媒體以及互聯網技術等新事物已經改變了我國文藝形態,衍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同時也對我國文藝觀念和實踐產生了深刻變化,比如閱讀網絡化、書籍圖像化以及文字數碼化等使得我國文藝面臨著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我國文藝工作的對象、手段與機制等均出現了許多新特征和情況,社會大眾審美要求、文藝創作生產格局、文藝產品傳播方式等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文藝工作呈現諸多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當前的文藝管理方式顯得有些滯后或者脫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面對新的文藝形態,我們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如何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迎合文藝新形態,突破傳統的文藝管理模式和思維,創新管理方法是提升我國文藝管理實效性的必然出路。而藝術管理理念和理論等如果可以有效地融入到文藝管理工作中來,那么可以有效地提升文藝管理的實效性。因此,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應用角度來看,在文藝管理中引入藝術管理理念和理論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藝術管理在文藝管理中的應用對策
1.尊重文藝規律,奠定管理基礎
藝術管理是以現代管理理論與觀念為依托,以文化市場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合理運用知識產權、藝術市場營銷、文化法規、藝術經紀以及藝術生產等與藝術管理相關的知識來達到提升我國文化市場開發和經銷水平的目的。其中和諧性原則是藝術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鑒于藝術的呈現形式和創造方式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展現藝術,必須要充分尊重藝術的和諧性。藝術不同于產品,其具有多元化的呈現效果,且富有創造性特征。不同類型的藝術之間會相互干擾和碰撞,此時的藝術管理需要在保存藝術豐富性的基礎上,和諧管理各種藝術,這就需要注重不同類型以及不同層次藝術等的和諧管理。比如,藝術管理除了側重高雅藝術的發展之外,同樣需要注重通俗藝術的發展。而文化藝術管理不同與企業、商品或者其他實體組織的管理,文化藝術本身沒有實體,而是一種存在于人們潛意識中的觀念和精神,相應的管理難度也相對較大。歸納起來,文藝管理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重要性大。文藝作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其會對青少年等廣大社會群體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像,直接關乎我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傳播的成敗,所以文藝管理的重要性比較大,尤其是要切實消除那些宣傳庸俗、暴力以及其他反動和分裂國家的相關文藝作品,凈化社會風氣。另一方面,管理難度大。文藝管理的范疇比較廣,除了影像、書籍和報刊等相關文藝作品的管理之外,還要涉及到其他領域中有關文化藝術方面的內容,實際的管理難度比較大。
因此,為了更好地展現藝術,必須要充分尊重藝術的和諧性,這里所說的和諧性實際上就是要尊重文藝規律,所以在開展文藝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注意充分尊重文藝規律,具體需要牢固把握如下兩個方面的管理思想,即:其一,要適應我國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做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管理工作,注重正面引導;其二,要積極吸引和團結新時期我國文藝創作主體,具體包括網絡文藝社群、民營文化工作室等,這就需要文藝管理人員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來吸引和團結他們,使他們成為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藝市場的重要力量,使我國互聯網方向的文藝事業可以向著正能量方向發展。另外,鑒于新時期傳統文藝形態和事物逐步沒落的現狀,我國文藝管理者必須要注意宣傳傳統文藝事物的優勢,使社會大眾可以在新文藝形態和舊文藝形態之間保持平衡過渡,避免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過于偏激。
2.堅持守土有責,注重加強引導
文藝管理本身就是文化藝術管理,其以藝術學和管理學方面的理論和知識為依托,采用藝術鑒賞學、心理學、會計學以及市場營銷學等諸多學科知識來達到提升我國文化藝術產業管理水平,確保文化藝術實現繁榮發展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講,藝術是我國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所保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這意味著藝術管理同樣需要側重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保護。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藝術遺產來挖掘文化產業中所存在各種帶有藝術特性的文化資源,同時還要合理規劃和布局我國藝術產業,確保其可以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這實際上就是藝術管理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導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因此,在開展新時期文藝管理工作的時候,相應的管理人員既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文藝形態及成果進行保護,同樣需要注意合理引導新時期新出現的那些文藝新形態和新事物,確保可以充分挖掘文藝新形態和新事物中的特色文化藝術理念和理論,借此來充分豐富我國舊有的文藝事業成果。
在藝術管理理念的指導下,藝術管理工作者要著重做好新時期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過程中各種新事物和管理工作之間的對接和融合工作,確保我國文藝管理工作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伴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型網絡文藝衍生品勢必會越來越多,它們借助于互聯網的共享功能可以實現快速傳遞,這會大大增加其管理難度。為了確保我國文藝管理工作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可以實現持續穩步發展,就必須要注意引入藝術管理理念,創新文藝管理理念和方法,切實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文藝管理理念,以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管理理念開有效各項文藝管理工作,這就要求文藝管理工作者必須要注重加強網絡文藝事物管理工作,切不可讓低俗文藝作品大行其道,更不給有害文藝作品提供傳播渠道,從而可以借助科學藝術管理理念和理論來逐步引導我國文藝管理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以更好地面對新媒體和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趨勢,全面推動我國新一輪文藝管理工作的發展和進步。
3.理論聯系實踐,增強管理效果
理論上來講,開展生態平衡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避免藝術管理出現“頭重腳輕”的問題。藝術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不同民族、不同形態的藝術形式均有其特有的優勢,均可以為藝術的持續性發展給予自己的優秀精髓,同時還要注意兼顧市場和藝術產業的平衡性原則,確保不同種類和樣式的文化藝術可以實現共存和互補。特別是新時期互聯網文藝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文化藝術管理面臨著諸多新事物、新問題以及新常態,此時如果缺乏先進的文藝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那么勢必會出現許多發展問題。為了有效地增強藝術管理方面理論和知識在文藝管理中應用的效果,不斷提升我國文藝管理實效性,除了嚴格按照藝術管理原則及相關規定進行應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即文藝管理工作除了需要借鑒藝術管理方面的理論和規律等內容之外,同樣要注意立足我國文藝管理現狀以及基本國情,在此基礎上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文藝管理方案,確保所制定的文藝管理規定可以充分滿足新時期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需求,比如藝術管理理論要求實現不同類型藝術的互補和共存,此時可以結合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情況,即保留傳統文藝作品,同樣要側重發展網絡文藝作品等,但是必須要注意做好網絡文藝作品等的監督和管理工作,確保其可以和我國所推崇的優秀文化潮流趨勢保持一致,不斷促進我國文藝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結語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文藝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涉及到我國文藝事業的理論層面以及實踐層面等諸多方面和內容,管理難度比較大,尤其是伴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推行,文藝管理需要解決當前我國文藝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發展瓶頸。通過引入藝術管理理念,可以實現文藝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提升文藝管理的整體水平,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充分把握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立足我國文藝產業的實際情況和我國基本國情,創新文藝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從而不斷推動我國文藝事業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樊增生.論藝術管理[J].商.2016,21(20).
[2]孫啟厚,王希俊.論藝術管理在藝術發展和傳播中的作用和影響[J].大眾文藝.2015,16(9).
[3]徐文惠.淺析藝術管理之下的藝術發展[J].大眾文藝.2016,27(2).
[4]田川流.全球化與當代藝術管理[J].藝術探索.2016,30(1).
[5]高寧,尚鴻雁.淺析藝術管理的當代使命與基本原則[J].大眾文藝.2016,17(15).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