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鵬
摘 要:在資源日益緊張的當前局勢下,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產品設計師應用。實現可持續設計理念與產品開發設計的融合,不僅時尚而且環保。新時期下,如何結合可持續設計理念,使產品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生態性的藝術設計文化,以滿足現代人對產品設計的情感需要,已成為相關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文章就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產品開發設計策略這一課題展開探究。
關鍵字:可持續設計理念 產品開發 設計策略
當前,我國把發展的核心目標放在經濟建設上,在城市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推動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然而,人們在生活質量的要求方面也呈現出了新的內容與特征,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小康”生活,在鋼筋、水泥圍繞的城市里,人們更加關注產品自身的使用價值,更加注重產品消費的“低碳化”,希望能夠在資源日益匱乏的形勢下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為此,從事產品設計開發的有關人員,應以“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為設計主題,以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為基點,推陳出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達到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目的。
一、產品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適應發展需求,開拓市場原則
任何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都需要建立在市場的發展需求上,脫離了市場需要的產品是不及格、不受歡迎的。我們平常所說的進行產品設計的創新,其實質就是要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以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觀深入推進環境下,設計師要想順利地打開產品市場,就必須要在設計的前期階段就做好相關產業的結構狀態和市場需求了解,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做好產品的優化設計,以滿足社會的供應需要;如果忽略了產品行業和時代的發展需要,將難以順利開拓市場。
2.倡導設計創新,滿足美學原則
美,是產品設計的最基本條件與原則。缺乏了美感的產品設計根本就談不上藝術。為此,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要依照現代美學的原理,明確設計主題,分清層次,進行形狀裝飾和色彩之間的協調和藝術設計,使產品達到美的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當然,為了凸顯出產品設計所具備的藝術美和可持續設計理念,產品開發人員還需要學習先進的工藝技術,通過對產品的結構、肌理、色彩等要素進行構思,體現產品結構圖合理、色彩協調、形式和諧等特征,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
二、可持續產品的內涵闡釋
產品是一個綜合體,其不僅囊括了產品名稱、使用性能、性質等外在屬性,更包含了廣告、信譽等內在屬性。當然,由于產品所面向的對象是不同的客戶,這使得產品也會隨之受 到客戶自身經驗和使用看法而有所偏差。可持續設計的含義非常廣泛,包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設計理念與環境相符合是可持續設計的必然條件。而可持續產品,是一種以可持續設計理念為核心的環保產品,它是一種能夠降低能源損耗,減緩生態惡化的時代產品。客戶在與產品接觸的過程中,不僅會喜歡這種產品的使用性能,還會對該產品自身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標準進行了解,從而帶動低碳環保產品產業的發展,為環保事業獻出一份力。
三、可持續設計理念下的產品設計方法
對于融入了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產品設計,要處理好其與生態環境及發展的關系。首先,材料的選用要遵循低碳環保、適用的原則。產品材料在處理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這就要求在設計的過程中盡量低運用天然材料。除此以外,裝飾產品時,同樣要秉承“低碳、環保”的原則,通過對產品的結構、色彩、材質進行處理,并加以運用,呈現出時尚的視覺形象。當然,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應優選選用一些可回收、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以減少產品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從而達到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除此以外,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順應自然,堅持綠色、低碳要求,充分考慮設計的方式,確保設計的方式既經濟可行,又持久耐用,確保景觀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
四、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產品開發設計策略
1.在產品造型中滲透可持續設計理念
產品的設計與其他的藝術設計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產品設計活動的實施要求以它自身的設計思想為基礎,并針對產品的結構、形狀和色彩等作出相應的改善和調整,而可持續設計理念則可以在整項產品設計活動中完美地展現產品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使用價值,展現其自身的特色和功能。當然,要想在產品設計中突出其所蘊含的內涵,還需要設計師本身對產品具有深入的認識,并能夠綜合考慮到所處環境的氛圍。
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造型是當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能夠在某種層面上滿足人類的使用和觀賞。就現代產品設計來說,造型同樣成為了產品設計師的貴賓,并被廣泛應用到設計之中,成為了促進現代造型設計產業向前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新形勢下,產品設計師學會了通過造型、色彩、紋樣等元素來把其所特有的藝術特征呈現出來,倘若能把這些元素整合到產品設計中,必定能夠營造出特有的藝術美感,促使產品具有鮮明的文化氣息和民族精神內涵。為此,產品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應從可持續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充分把握好產品的造型元素,考慮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量及對環境的影響。譬如說:在通過材料的替換延長產品的壽命時,設計師就可以細化到產品的造型設計上,從產品的外觀開始著手,對產品進行改善設計,通過簡化設計,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
2.運用可持續設計理念提升產品的實用性
縱觀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產品,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設計大相徑庭,缺乏明顯的創新意識,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抄襲克隆問題。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歸根究底主要是因為產品的設計思維和方式過于單一呆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品創新設計的步伐,一些草率設計、抄襲克隆的產品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窘境。所以,在開展產品設計工作時,設計師一定要重視可持續設計理念的運用,將其作為一種提高產品活躍度的有效手段。而在此過程中,設計師應要在剛開始設計產品時就明確規范好可持續設計理念的運用規則,并且根據現有的設計圖紙,把握好產品的外觀設計。其次,在運用可持續設計理念時,還要將其作為設計任務的重中之重,把當下的一些充滿環保氣息的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使產品能夠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下面就“citycharge”手機充電站為例談談可持續設計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上圖是一款名為“citycharge”的手機充電站,這種新型的低碳產品脫離了傳統手機充電站外形的束縛,設計師將其巧妙地設計成一款雨傘形狀的新產品,并結合了傘身自身的結構,擴大它的接觸面,能夠最大程度接收到太陽能。那么再太陽能充足的前提基礎上,這款傘形的手機充電站就能夠滿足多個設備的充電需要。總的來說,citycharge手機充電站不僅充分利用了太陽能這種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還同時方便快捷地滿足了移動電源的蓄電問題,滿足了使用者的用電需要。
3.運用可持續設計理念優化產品儲運
產品儲運過程中所占據的空間面積問題一直都是產品設計師關注的重點,如何對其所占據的空間進行優化設計,使產品的空間布局能夠合理化、低碳化、環保化,是產品設計師進行產品可持續設計首要考慮的問題。針對產品的儲存和運輸問題,設計師應優先考慮到產品自身的結構,通過優化產品結構,以達到減少空間占據面積的目的。一般來說,產品設計師可以通過如下兩種方式優化產品結構設計:①把產品設計成折疊結構,當產品閑置時可以將其折疊起來,以減少產品閑置時的體積;②把成品設計成堆疊式的結構,這種堆疊式的結構可以把產品像自行車鏈一樣卷起來,能夠達到低碳儲運的目的,有效節省空間,實現產品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譬如說:在設計梯子產品時,就可以利用梯子自身的階層屬性,將其設計成鏈條型,那么當我們需要儲存時就可以把它卷起來儲存,將其存儲在閣樓或者車庫的雜物間里。當需要使用時,我們就可以隨時拿來使用,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梯子的高度,這樣既可以減少閑置的空間,同時更是在儲運過程的低碳設計,實現了資源、空間的可持續利用。
4.產品回收階段的可持續設計
出于可持續設計的考慮,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可以把重點放在產品自身的特點上,從逆向思維去思考,化腐朽為神奇,減少資源浪費,從而達到可持續設計。如前所述,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需要考慮到產品的使用及運輸兩大問題。而產品的回收作為產品處理的重要環節,設計師在進行可持續設計時也應予以高度關注。為此,設計師應盡可能地選用一些可以重復使用或者可再生的材料,做到物盡其用,避免出現原材料的浪費現象,減少垃圾的產生,從而達到可持續回收設計的目的。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廢物利用”。這里的“廢物利用”是指人們可以自己動手將使用過的產品進行處理、設計,使之成為新的可用產品。當然,簡單的“廢物利用”并不需要我們專業的產品設計師參與,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這些廢棄的產品改造成為自己需要的小工藝品,使材料能夠多次使用。而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回收,實質是指設計師們通過對回收回來的廢舊材料進行再設計、再生產、加工成新的產品,這種新從產品是可以批量生產,供人們使用的。這種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設計方式,能夠有效降低生活垃圾的排放,使垃圾成為有用的資源。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產品設計已經成為了現代化企業在經濟市場中占據發展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擴大,環境在此過程中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我們必須要正視環境遭受破壞所可能帶來的危害,走可持續路線。可持續設計作為一種生態設計、藝術設計,它是一種概念設計。新形勢下,實現可持續設計與產品設計的融合已成為尊重用戶情感體驗,增強產品吸引力的新話題。為此,設計師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應積極考慮融入可持續設計理念,并以此為基點,對設計工作進行優化,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時代產品。
參考文獻:
[1]李敏敏.從綠色設計到可持續設計海外研究述評[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4(2).
[2]楊正寅,聶桂平,楊寅.基于低碳環保背景下的產品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5).
[3]龍英.綠色食品包裝設計探討[J].美術大觀,2010(1).
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