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晗
一、傳統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折衷性
基歐漢與奈以“相互依賴”這一概念來統合傳統主義觀點和現代觀點。“現代主義者正確地指出,世界政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他們認為,技術進步、社會和經濟交往的增加將導致新世界的出現,而國家機器控制力量將不再重要。”傳統主義者稱現代主義者的觀點為沒有事實根據的“全球主義謊言”,強調世界政治的連續性。基歐漢和奈認為“現代主義者和傳統主義者都未能就理解全球相互依賴的政治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連續性與革命性并存于我們的時代。”本書的任務是,揚二者之長、避二者之短,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就相互依賴進行政治分析的連貫的理論框架。
二、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折衷性
一方面,《權力與相互依賴》否定了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說即:1、作為整體的國家是國際政治中最重要的行為體;2、武力是一種可用且有效的政策工具;3、世界政治中的問題有等級之分,其中軍事安全最為重要。與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針鋒相對,基歐漢與奈提出了復合相互依賴的基本特征,即1、各個社會的多渠道聯系;2、國家間關系的各種議題無等級之分;3、當復合相互依賴普遍存在時,一國政府不在本區內或在某些問題上對他國政府動用武力。對比這些假設,總的來說,在他們看來現實主義拋棄了太多的因素,包括制度、跨國關系、國內政治和觀念的作用等。
另一方面,同時兩位作者和現實主義有相似觀點。比如說他們指出“在某些問題上,軍事力量在政府間關系中也許起著重要作用。爆發劇烈沖突或革命性變革也并非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在某個經濟問題上或發達工業化國家之間動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也似乎合情合理。如此,則現實主義的假設再次成為解決問題的可靠指南。”“增加某種關系的共同獲益將或多或少地避免分配沖突,這種假定尤為值得提防。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爭取從交良多往中獲益的份額,即便二者都從中獲益良多依然如此。”“相互依賴并不局限于互利。”而且他們自己也多次明確表明自己無意摧毀現實主義,而是對它加以補充,使之包含在更為寬泛的理論框架中。在序言中說到,“我們并不尋求否認現實主義所有論點的正確性,或提出全新的“自由主義理論”來替代現實主義。我們的目標是,尋求建立一種看待世界政治的方法,幫助我們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制度化國際合作模式,同時保留現實主義關于世界政治中權力和利益作用的核心洞見”。
《權力與相互依賴》的自由主義色彩主要源于20世紀50、60年代地區一體化研究對于兩位學者的影響。這些研究的共同點是,它們側重于交流與聯系的增加如何改變了態度、增加了跨國聯盟機遇,以及國際制度如何有助于促進該進程。《權力與相互依賴》中的核心概念比如: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全球化、國際治理都是自由自由主義的范疇,但是在《跋》中,他們明確指出“盡管我們的分析明顯地扎根于相互依賴理論,我們并沒有試圖將自己劃歸自由主義傳統”。
總之,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作者既有現實主義色彩,又受自由主義影響,如果說哪個更多,在我看來還是現實主義影響更大,因為相互依賴只是使得產生權力的資源、以及權力的行使方式發生了變化,并沒有改變權力本身及權力的重要性。
三、一些概念所體現出的折衷性:
1、相互依賴。相互依賴的鼓吹者常常聲稱,人類的生存遭受環境和戰爭威脅,因此國家、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復存在了。有人認為相互依賴的增加將創造一個充滿合作的、美好的新世界,以取代充滿國際沖突的、惡劣的舊世界。而基歐漢與奈指出,“我們并不認為,當相互依賴普遍存在時,國際沖突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相反,國際沖突會以新的形式出現,甚至會呈現上升態勢。”作者還舉了烤制大餡餅不能阻止小孩子為分多分少而爭吵的例子。對于經濟相互依賴所能起到的效用基歐漢與奈也持一種比較客觀的立場,他們認為與經濟力量相比,軍事力量處于支配地位,“在非軍事領域內,即使有效地控制了非對稱相互依賴,也難免有遭受軍事反擊的危險。”
2、體系與單元的折衷性——進程。基歐漢與奈在研究國際機制的變遷時,提出進程的概念。“既需要了解結構,也需要了解進程。除非與政治進程的解釋相配合,單單國際結構的解釋往往是不充分的。”“能力轉化為結果,有賴于政治進程。”國際進程指系統單位的互動和互動方式,屬于系統層次非結構因素。其中國際制度是國際進程中的核心因素。他們認為華爾茲武斷地將單位之間的互動歸為單位屬性是錯誤的,并指出進程與結構一樣都是國際體系的重要特征。基歐漢與奈把進程作為系統層次的要素,這一點我有點懷疑。我認為進程是介于單元和體系之間。因為進程不像國際結構具有很強的靜態特征和獨立性(只是相對于國際結構來說),國際結構是根據國家的能力分配決定的,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家的發展是相對穩定的,它們之間的能力關系不會發生質的改變,所以總的來說國際結構獨立于單元之外并具有靜態特征。而進程卻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國家是可以發揮能動性的,它們是直接參與其中進行博弈,而實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舉例來說,國際格局自冷戰結束以來就有一超多強的說法,雖然目前關于中國崛起的言論甚囂塵上,但是就現實來說國際結構還是一超多強。而國際進程呢,以聯合國為例,自冷戰結束至今發生了太多的改變。
3、物質與非物質的折衷性——國際機制。國際機制的變遷是《權力與相互依賴》一書中的第二個重要問題。基歐漢與奈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國際機制的概念,并分析了國際制度變遷的四種模式,國際機制指的是“對相互依賴關系產生影響的一系列控制性安排。”基歐漢與奈承認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是國際政治的第一推動、承認國際關系中沖突的不可避免性,但對國際機制的強調無疑突破了物質權力這一現實主義的硬核,不僅將制度、規范這些屬于社會范疇的非物質性內容引入了國際政治理論體系之中,并且使其成為最重要的理論概念和研究變量。
四、方法上的折衷
這方面在我看來主要是兩位作者受基歐漢的老師,斯坦利·霍夫曼的影響。霍夫曼認為,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用武之地,在社會科學中,能匯總的資料太多,太容易被人用來做不同解釋,因此往往不只適用于一種分析方案。這本書既繼承了傳統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又吸取了一些科學行為主義學派的一些新方法。經濟分析、以及模式分析的方法屬于行為主義推崇的方法。傳統主義的方法主要體現在對案例的分析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