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晗
網絡出版又稱互聯網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資格的出版機構,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銷售數字出版物的行為。網絡出版的出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實現了無紙化出版,使出版物的形態、流通方式和結算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節約了社會資源;使印數少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文化積累價值的作品,出版更加容易,無紙化、低成本,使出版者大大降低了經濟風險;使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等等。在這種大環境下,編輯工作的方向會有哪些轉換呢?
一、編輯工作的新特點
網絡出版給編輯工作帶來了新的變化,以一個出版周期為例,其編輯出版的過程可概括為網絡收集反饋信息——網絡選題策劃、組稿、約稿——網絡審稿、編排校——網絡出版。在流程中與傳統的出版環境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出版周期上,很顯然網絡出版的出版速度遠遠的快于傳統出版。網絡出版是新環境下的必然產物,快捷,方便,給讀者帶來了閱讀的快樂。
1.收集反饋信息、制定選題計劃。編輯可利用網絡進行廣泛宣傳,或有目標地發電子郵件給熱心讀者、專業人士,征求他們對本出版物的總體評價。以便有針對性地策劃選題。網絡出版的收集信息與傳統出版的信息收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傳統出版的前期需要一個長期、準確的市場調研環節。采集的信息中哪些能體現市場真正的需求都需要編輯反復的論證,所以對于傳統出版的編輯來講,一個好的選題需要編輯投入大量的精力。
2.組稿、約稿。組稿包含兩個前提,第一個是確定選題,第二個是選定作者,之后才進入組稿的具體操作。在網絡出版環境下,編輯可將選題計劃的相關信息公布在網站上,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在線聊天等方式向符合條件的專家、學者和某方面有所長的人士約稿或組稿。
3.審稿、編、排、校。審稿的條件是編輯能使用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并且擁有網上稿件管理數據庫,稿件經過審稿后就可進入排版程序了,這需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首先要對文件進行轉換,即將word文本轉換為方正等文本形式,再使用黑馬校對軟件對稿件進行校對,然后人工再次校對,一般可將差錯率減少到最低程度。
4.網絡出版。在這一環節中,編輯將加工好的信息數字化后,直接登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進行瀏覽、閱讀、使用或下載。網絡出版大大的提高了出版速度,但是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導向性的把關問題,網絡出版提高了出版數量的同時,也加大了編輯的責任,在選題策劃的初期就要把握好導向問題。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在技術方面對編輯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紙質出版還需要編輯精通印刷業務,作為一個傳統紙質出版的編輯,無論哪個環節出錯,對于編輯來講都是不可原諒的。
二、傳統的“三審三校”制度不能滿足網絡出版個性要求
1.圖書與網絡出版物記錄信息的方式不同決定了其審校制應有所不同,靜態視覺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塑造凝固不變的空間而不具備時間因素,讀者只要憑借視覺感官就可直接感受到十分具體、固定和一目了然的作品內容。審校者可以通過視覺通道一次性獲取關于圖書內容的大部分信息。而網絡出版在審校過程中,既有靜態視覺信息、動態視覺信息,又有聽覺信息。因此對于某一時間點上的畫面和聲音的印象就不是很直觀和具體,所以動態視頻在播放過程中出現的小錯誤很容易被忽視。只有多聽多看,才能發現其中一些難以發現的問題。
2.網絡出版物的信息量比圖書大。所以,為了對收到的每一個信息進行與書稿中的信息一樣全面的分析,網絡出版物審校者需要花費比審校書稿多得多的時間。網絡出版物中所表現的三維信息所含的信息量要比圖書中的二維信息量多得多,而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能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且單位時間內所接收的信息越少,人的印象就越深刻,心智對所吸收的信息的分析效率就越高。所以,為了對收到的每一個信息進行與書稿中的信息一樣全面的分析,網絡出版物審校者需要花費比審校書稿多得多的時間。
3.網絡出版物中除有靜態視覺、動態視覺、聽覺結合作用的信息,還有很多以單一信息形式單獨作用于人的信息,而不能漏掉任何一個錯誤正是編輯審稿目的,所以,審校次數應參考的是會引起最多審稿次數的因素(對于網絡出版物來說即為聽覺)。
4.網絡出版物審校次數不是越多越好出版單位要保證自身的經濟效益,審校次數還得考慮到出版周期和編輯人員的結構機制問題。一方面,審校次數越多,周期越長,出版周期就會加長,這對提高經濟效益是不利的,特別是一些時效性很強的網絡出版物,過了時效期其銷售額就會大幅下降。 從這一點來說,審校的次數并不是越多越好。另一方面,每審校一次,就需要額外投入編輯人員,投入太多的編輯人員對效益優化不利。
三、在網絡出版環境下編輯工作人員的作用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家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提出。他認為“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通道。”
由于網絡傳播把受眾從傳統的簡單、被動的線性傳播中解放出來,這對“把關人”的特性形成了顛覆性的沖擊。那么在網絡傳播盛行時代,“把關人”真的不存在不需要了么?答案是否定的。越是在自由的出版環境中就越是需要這種“把關人”。有效信息的傳播,不是靠受眾個人就能完成的,“人人都是編輯”只是一種理想上的理論,在實際上為受眾從龐雜的信息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來,還需要專門的人才,它需要有專門高素質的人才來編輯信息、甄別信息,在網絡出版環境下,這個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網絡編輯的身上。
政治層面的把關。無論是傳統紙質出版還是網絡數字化出版,政治導向問題仍然是我們編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了。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這種網絡出版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紙質出版的影響力,如果在網絡出版當中,出現了暴力、色情、以及不良的政治傾向問題,以它的傳播速度,對我們的讀者將有怎樣的影響可想而知了。網絡編輯可用技術把關,比如防火墻系統,在網絡上建立智能化安全系統,主動將不良信息抵擋在外。從以上就可以看出網絡出版與傳統紙質出版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對于各種“把關”的責任采用的方法差別還是很大的。
在瞬息萬變出版領域里,我們編輯應不斷的提高思想意識,不斷的學習與接受新鮮事物,快速的適應新的出版環境,在自己的出版領域里占有一席之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