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賈曉瓊
香菇圓了致富夢
本刊記者 賈曉瓊
在山西省呂梁山南端鄉寧縣關王廟鄉坂爾上村,有這樣一位靠香菇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他就是鄭吉元,多年來靠執著、堅韌信念,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在鄭吉元的詞典中,對命運給予了新的解讀。他認為,命,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出身;運,是通過行動可以改變的出身。由于種種原因,他小學沒有讀完便早早的輟學。1985年,12歲的他便背井離鄉,投奔到新絳縣三泉戲校學唱蒲劇。從這里結業后被鄉寧縣蒲劇團招聘,隨后成為劇團的正式演員。進入戲行,鄭吉元一唱就是14年。
14年,將近5 000個日日夜夜。鄭吉元拔筋練骨,騰躍翻滾,練嗓子,所謂的上臺1分鐘,臺下10年功。這功包括唱功、武功,表演功。所有的功都是以血汗苦累澆灌,以摔傷扭殘堆積。為了早日過上好日子,他認了,也忍了,經過幾年努力終于成為這個蒲劇團的名角。縣級劇團的服務對象只能是農村,所以劇團就注定了顛肺流離的命運。每到一個地方安置的住處,不是學校、寺廟,就是飼養場或是農家閑置房,打地鋪,睡潮濕地已成了家常便飯。在這樣生活不穩定,妄想讓生活富起來就如同望梅止渴。鄭吉元成為名角后,本指望轉了正,終于也有個老有所養的保障。但是,熬了一年又一年,十年過去了,轉戶轉正遙遙無期,再加上改革開放后,社會日新月異地的變化著,他們兩口子在劇團的總收入不過百元,一到月底就捉襟見肘,生兒育女,養家糊口,現實困難擺在了眼前。鄭吉元性格直爽、脾氣耿烈,不會奉迎溜須。看著自己一身不會低架子的傲骨,他便與愛人商量,趁著年輕改行還來得及,兩人便辭職離開劇團,暫時回家務農。

香菇
1995年,國家改革開放20余年了,一切的方針政策,在20余年摸著石頭過河中,都有了一定的模式。過去的統購,統銷,統征,基本瓦解,農產品市場不準入的繩索也已解脫。農民參與多渠道收入的道路已經鋪開。而這時的鄭潔元回到家,便借錢買車,從此開始了個體運營戶的生涯。這一搞運輸,就是20年,20年他積攢了50余萬元的資金,成為村里人的佼佼者。
國家經濟運輸行業轉型期以后,運輸業陷入慘淡階段,活難找,運費低,錢難掙。這時,鄭吉元賣掉車,開始四處考察、走訪,要為以后找個較長期穩定的產業項目,他通過市場前景,資源狀況,以及產、供、銷幾方面考慮。按照轉型發展的思路,加上國家對于農產品特別扶持,最終決定轉戰農產品。后來他在家鄉周邊村具體的考察了一翻,發現村里種植香菇的農戶挺多,技術比較成熟,但是大家都是自己搞自己的,大棚面積不大,而且比較散亂,抓住這一空缺,鄭吉元便想的轉型種植香菇產業。
“人過三十不學藝,隔行如隔山”,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香菇生產項目固然不錯,但是對于門外漢的他來說比較有難度。他帶著妻子侄兒外出到河南泌陽、平頂山、河北香菇生產基地進行了詳細地考察以及學習。有了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鄭吉元便從資源解剖、土地租用、制料、建棚幾管齊下。開工便沒有回頭箭,無論多么艱難,他都一直堅持走到了今天。
轉型創業談何容易,自從鄭吉元踏上生產經營香菇生產這條路,到取得今天的成就,經歷的是一路艱難險阻,一路曲折坎坷。香菇大棚搭建,其占地量是較大的,建香菇生產大棚前期工作,租用土地一開始就遇到了麻煩。
鄭吉元在計劃生產香菇前,經調查了解到本鄉梁坪村有幾戶香菇種植戶,而最早的也有10余年。得到這些信息后,他就開始與梁坪村村委協商,一方面是請求村委支持;另一方面是想占有以前種植戶種植失敗已閑置的土地,并在此基礎上擴充占地面積;再一方面就是邀請當地貧困戶入股,經過一番努力,最后成立香菇生產惠農合作社,集種植、經營、生產、銷售為一條龍,并與該村委會鑒定了協議。雖然有了村組織的書面協議,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經濟利益的矛頭便浮出水面,因廢棄大棚與新增租賃地都圍在圈在個人戶下,占地補償以及地中樹木的處理上出現落差。最終,經多方協商,鄭吉元給了幾家農戶一些相應的補償,問題才得已解除。
為了讓香菇大棚高標準建成,鄭吉元將原來兩個舊大棚拆除,4 666.67公頃地全部平整。大棚根基從地下1米到地上1米,全用水泥沙漿石塊構筑,上部全砌三七墻,棚頂采用鋼架結構。
到2015年,鄭吉元建立了高標準大棚3個,5萬袋菇鉆入棚,該年冬天,香菇獲得了可喜的收成,到2015年年底,他除自身收入外,他所帶動的5戶農戶,戶均增收兩萬多元。
由于前期工作以及建了三個大棚,已將自己的積蓄掏空,資金造成的困難,讓他騎虎難下。鄭吉元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只起到杯水車薪的作用。無奈之下,他只能四處借錢,一邊籌集資金,一邊建棚,一邊備料,拌料準備第二批菇袋入棚。
經過艱難的努力,鄭吉元又新建了統一高標準大棚兩個,至此,5個大棚可容納7萬菇袋。2016年,7萬袋香菇全部入棚上架,接下來,他每天不停的穿梭在大棚中觀察,在香菇袋陸續出苗后,他發現,有大約2萬菇袋雜菌感染,2萬菇袋被銷毀,相當于10萬多元打了水漂,讓鄭吉元心疼的幾天幾夜寢食難安。在妻子的鼓勵下,鄭吉元重新備料、引種、消毒、接種。近2萬菇袋再次上架,5個大棚共上菇袋8萬袋。

參觀大棚
2017年,鄭吉元種的香菇長勢喜人,而且每斤高出市場價格3到5元的花菇也逐漸增收,說起花菇還得說2010年說起。
早在鄭吉元種植香菇前10年,梁坪村就有人種植花菇,然而,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幾家歡喜幾家憂。他在走訪調查中偶然聽說花菇價格高達9元一斤,他就試探著向別人請教,但是種植戶都是含含糊糊的,無奈之下,他便外出去農科院找專家指導,回到家從網上查找資料,等到時機差不多的時候,他便在兩個大棚里開始小范圍的試種花菇,1個月后,花菇起了變化,在他的試驗范圍內,高標準的香菇也穿上了花衣,第一次成功后,他便在棚內進行大面積推廣,至今,他在三個大棚里進行花菇技術推廣,每個大棚的收入比原來增加近兩萬元。同樣的投資,更高的經濟收入,何樂而不為呢,鄭吉元在技術改革的道路上仍然往前探索追求。

查看菇房
2017年開春,香菇價格明顯見漲,鄭吉元的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這時附近的村民看著他的香菇生產一天比一天好,便跟著加入到合作社。截至到目前,惠農合作社,由原來的自身一家發展到10戶,入股參與達到40戶,解決閑散勞動力200多人,每天收集鮮菇1噸以上,再加上有先進的設備,不怕腐爛浪費,不怕滯銷。
鄭吉元的骨子里凝聚著不服輸的傲骨,但是他沒有傲氣,在事業上追求,從來沒有放棄過,不停的出去考察,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在做人方面,他和善待人,心系身邊的弱勢人群。他說,一個人富并不叫富,周圍的人都富了,自己的心情才能平靜。
鄭吉元的創業致富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肯定會有困難擋住我們前進的腳步,但是只要我們有恒心,有毅力,能堅持,肯吃苦,定會迎來成功,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