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到一年“雙11”,一場購物狂歡過后,留下的是“天量”快遞垃圾。這些垃圾該如何處理?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又該怎樣解決?綠色快遞何時才能實現?一系列現實又緊迫的問題亟待解決。
快遞包裝綠色環保化可行性簡析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2016年快遞業消耗編織袋44.8多億條、塑料袋125億個、包裝箱150億個、膠帶257億米、緩沖物45億個。快遞包裝規模龐大,帶來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因此,政府、企業兩個層面已經在推進快遞包裝綠色環保化上開展嘗試,但效果不佳。
根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最新調查統計,我國快遞包裝物主要包括三類:包裝紙箱占比40%,文件封占比10%,快遞塑料袋占比45%,其他類占比5%。相應引發兩大問題:第一,污染主要來自于快遞塑料袋(白色垃圾)不可降解;第二,浪費主要在于紙箱多為一次性消耗品,沒有實現普遍性重復利用,并未造成較大污染,究竟目前快遞綠色環?;七M進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未來解決方向在哪里?值得系統思考。
2014年,行業標準《快遞服務溫室氣體排放測量方法》出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快遞企業試點包裝再利用。隨著這一行業標準的出臺,國內電子商務企業和快遞企業開始探索快遞包裝的新出路。
2017年7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出國家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環保包裝材料,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裝,實現包裝材料的減量化利用和再利用。
2014年3月3日廣州出臺《廣州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商品和包裝分開銷售、逐步建立包裝物的強制回收利用制度等,生產或使用過度包裝者,將被懲罰。
總的來看,對于快遞包裝問題,目前我國針對快遞包裝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最新的《快遞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實際上是一個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性。當前政府部門對于電商領域使用綠色包裝缺少相應的制度約束,同時也對包裝浪費問題缺乏監管。有些企業出于成本考慮,往往會采購質量粗劣的快遞包裝,導致易破損,缺乏二次利用價值,不利于回收使用。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推出關于快遞包裝物的強制性標準,而且要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電商企業、快遞企業、消費者有約束力。
國內實例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類,由快遞企業主導。在包裝循環使用方面,順豐已經實現了編織袋的重復利用,取代過去一次性使用的編織袋,也鼓勵內部員工及外部客戶實現包裝材料的回收。同時,西安部分快遞企業試點包裝二次利用,提出10份包裝換1次免費快遞,取得不錯的效果。
第二類,由電商企業主導。一號店2014年推行“一起環?!ぜ埾浠厥铡庇媱?,通過獎勵積分鼓勵消費者參與快遞紙箱回收循環利用,用戶簽收1號店自營訂單包裹后,將空紙箱交還配送人員,可獲贈50積分。積分可用于換購商品、參與抽獎等。但由于獎勵不高導致消費者的積極性也不高,該項業務目前雖然還在推行,但是每個紙箱的積分已降為20分,配貨員收箱的積極性也有所降低。
當當網于2014年6月5日,推行了一種可降解淀粉基環保包裝袋,并于6月在其福州倉庫啟用。此種包裝袋,在土壤中四個月就可以自然降解,基本沒有后續污染。在原材料上,制作環保袋比傳統塑料袋能夠節省70%的石化能耗。不過,由于成本較高,缺乏相應的補助,盈利空間不大,故該環保袋并沒有大范圍推廣
京東宣布,從2017年3月20日起,京東配送小哥上門送貨時,北上廣深的用戶可將自己閑置的紙箱交給配送員,根據紙箱的數量可獲得相應的京豆。
第三類,由包裝企業主導。一撕得作為新型包裝品牌,旨在幫助電商及品牌企業提供簡單、高效整體包裝解決方案。主營拉鏈式箱子,通體沒有膠帶,頂部有一條類似于拉鏈的封口的紙箱,一撕即開。一撕得專利的波浪雙面膠,用量少、粘性大而且無毒易分解,在保障包裝強度的同時不會帶來環境的污染。
第四類,由相關社會團體主導。2017年3月17日,中國首個物流環保公益基金——菜鳥綠色聯盟公益基金在北京成立。該基金是由菜鳥網絡、阿里巴巴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發起,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百世、天天六家快遞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基金計劃投入3億元,用于開展綠色物流、綠色消費、綠色供應鏈等方面的研究、倡導和推動。
盡管部分快遞企業、電商企業、包裝企業、相關社會團體等已意識到快遞包裝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問題,也開始嘗試做出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但考慮到成本過高、缺乏補助、客戶配合度不高、快遞員操作積極性低、回收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其收效不容樂觀,實難推進。

當前的市場競爭環境與現狀,快遞包裝無論是在可降解、循環利用等環保材料的應用上,還是在回收、處理與再利用上,均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主要痛點有以下八個方面。
第一,定位不準確。快遞包裝物垃圾相對于全社會固體生活垃圾占比極小。2015年,246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18564萬噸。根據快遞物流咨詢網測算,快遞污染物主要為四類(快遞編織袋、快遞膠帶、快遞塑料袋、快遞緩沖物),其重量約為70萬噸,考慮到存在其他類型的快遞污染物,預估總體的快遞污染物重量不足100萬噸,約為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的0.54%,遠不足1%。放大快遞包裝袋垃圾污染問題,集全社會之力解決是否存在資源浪費、影響國家綠色低碳發展的總體籌劃,值得思考。
第二,政府部門監督乏力,缺乏強制的法律法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而我國大多城市的垃圾分類并沒實現,更多的是清潔工和保潔員在垃圾分類的第一線,仍有大部分可回收垃圾被丟棄浪費。
第三,針對快遞塑料袋污染,快遞使用綠色包裝導致成本增加。如最常用的某型號快遞袋若采用全生物降解快遞袋,每個單價至少上漲0.50元。推廣綠色快遞包裝將使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導致了電商、快遞企業的不積極不主動。
第四,針對快遞紙箱浪費,快遞綠色包裝標準滯后??爝f行業的發展導致原有的一些包裝用品標準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生產和配送需要。網上銷售的商品形態各異,對于包裝和尺寸的需求也不相同,但目前包裝生產者所生產的紙箱尺寸仍然主要采用《YZ/T0093.1-2003郵件包裝箱第一部分:國內》標準中規定的12種紙箱尺寸,使用時難免會出現浪費現象。
第五,消費者的安全顧慮。部分消費者表示,不會總把快遞面單撕掉或涂改掉,所以如果印有個人信息的包裝二次使用,擔心個人信息的泄露。
第六,快遞運營中暴力分揀屢禁不止??爝f企業暴力分揀現象普遍,許多寄件企業與個人為了保護商品不得不進行過度包裝、重復包裝造成浪費。
第七,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不足。整體來看,快遞領域推廣綠色包裝的概念還很淡薄,有相當一部分快遞企業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包裝的重要性,這是阻礙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進程的深層次原因。這使得紙質包裝箱等應用較為普遍的包裝的回收和再利用成為一大難點。
第八,快遞企業后續處理回收低碳再利用的操作影響配送時效、增加運營負擔。由快遞企業單方面推動綠色回收包裝,將會消耗一線快遞員收派件時間、直接影響快遞服務時效,不能為實操的快遞員創收,反而因為影響收派件效率而導致收入下降,從而打消積極性,實際效果不佳。
發達國家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的先進經驗或可借鑒,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第一,德國:立法立標強制回收。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以有利于廢棄物循環和追責,德國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突出。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并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制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
第二,美國:企業回收包裝可減稅。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并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為了提高企業回收包裝的積極性,美國各州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
第三,日本:鼓勵包裝再生利用。日本不僅制定并實施《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后,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制造處理,效果顯著。

由此可見,政府在推進綠色低碳過程中發揮著主導和強制作用,同時,沒有任何國家針對物流及快遞包裝綠色環?;l布強制性政策法規。
一方面,對于快遞包裝的處理,首要選擇是回收再利用,其次才是對于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快遞包裝再進行降解處理。
另一方面,快遞包裝回收利用涉及多方,不應該由企業主導,應該由政府牽頭建立全社會回收體制,快遞企業積極參與落實,電商企業和政府給予補貼。否則,由快遞企業單方面推動,將會直接影響快遞服務時效,不能為實操的快遞員創收而帶動積極性,實際效果不佳,增加快遞企業運營負擔。
第一,垃圾分類回收政府應承擔起責任。快遞包裝的回收利用,應以城市為單位進行垃圾分類回收,納入整個社會公共體系建設中。
第二,對于快遞包裝的處理,首要選擇是再利用,對于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再進行降解處理。紙質廢棄物因為有市場需求,通過垃圾或收廢品等渠道,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處理。
第三,由于快遞企業回收成本高,建議建立一個有償的回收體系,包括快遞企業、電商企業、消費者、快遞員、政府在內的多方,在這個回收體系中實現利益平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快遞包裝進入垃圾回收階段后,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摘自快遞物流咨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