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 頻
絲蘭還是劍麻
文_何 頻

鄭州的綠樹和綠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密了。常青樹的品種,喬木如石楠、女貞、香樟、桂花、枇杷、廣玉蘭,等等。灌木的小葉冬青、黃楊、海桐、枸骨、火棘,還有那八角金盤、十大功勞、鳳尾絲蘭,等等。至今為止,都已經露天越冬沒問題了。其中,八角金盤和十大功勞被移植過來的時間短,算后起之秀。而老資格的石楠,蓊郁似一團團綠云,好像嶺南的龍眼和芒果樹。而棕櫚仿佛椰子或假檳榔,絲蘭又名鳳尾絲蘭或菠蘿花者,類似海邊的龍舌蘭……它們在人工的呵護下,陸續到中原落地生根,營造出浪漫多姿的南國風情。
我們曾經把絲蘭叫劍麻來著,其層層發散的葉片硬似劍戟,的確一副劍拔弩張的模樣。它是植物類的豪豬與刺猬,慣常是街心花壇或空地里的綠栽,也可以間作于綠籬之中,起到天然防護作用。它立夏之前開花,五一節大開一次,然后立秋前后再開一次,綿延至白露、秋分以后。這兩年,鄭州地區的小氣候變了,秋冬之際雨多,分明它開花多了一次。——從2016年起,五一節,立夏這一次開花不變。往年立秋前后再開,現在移到秋分時節大開一遍。而霜降到來還要開第三遍,轉眼就過立冬了。如果算上零星在酷暑天開花的,一年之間,從5月至11月,鳳尾絲蘭花期不止半年。
特別每年秋天到來的時候,你靜靜地觀察和等待它抽薹孕蕾開花,那過程很神奇的。先是,外層灰綠的老葉片包著中間新生的葉片,雖然硬,但顏色嫩白微黃,它們慢慢彎下腰,朝里窩起來,仿佛編籠子一樣,護著中心中央。逐漸它抽薹了,嫩青白的薹柱抬頭,像古代武士手舞的鋼鞭一樣,棱角分明。隨著花柱節節高起,輕染紫紅的花蕾粒蓬松伸開,直到鈴鐺似的白花全開,一株一大串!連片的絲蘭,如果有一株先開,則像民間跑社火起舞的傘頭,它須臾引導集體花開,白嘩嘩漲潮一樣泛濫……棕櫚夠耐寒的,鳳尾絲蘭也耐寒,生命力還特別頑強,自然洇生新苗,開花直到北京天津一帶。
熱愛樹木花草,已是文明新時尚了,隨著植物知識不斷普及,這兩年我們不再說劍麻,改稱絲蘭曰鳳尾絲蘭。從圖片上看,兩者差別也不是太大,但劍麻是龍舌蘭科的,而多數的植物教科書,則把絲蘭和鳳尾絲蘭劃分在了百合科。我們不是專業的植物學家,并非要斤斤計較認死理,你開花勤奮,開花好看,開花美麗壯觀就是了。今年秋分的頭一天,我心系著鳳尾絲蘭再開花,而東風渠穿過花園路附近,那里集中栽種著規模可觀的鳳尾絲蘭。早上露水很濃,7點鐘朝陽明亮,給城市涂上一層嫩金色,感覺很神圣,這時,我來到要開花的絲蘭旁邊,隔著新花和河岸上的綠籬與垂柳拍照,照東風渠南岸拔地而起的高樓和群樓。這一帶,地標原來只有交通銀行一家,仿佛老上海外灘移來的一座鐘樓。而現在,兩邊高樓爭起,正弘廣場樓盤如城,規模已經很大了。又過幾天,當國慶和中秋節雙雙到來的時候,成排抽薹開花的鳳尾絲蘭,與凌空而起的新樓盤大樓盤競高比氣勢,我再拍照并連續拍照,可這樣一幅朝氣蓬勃的圖片,我該起個什么題目呢?

何頻 散文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文人的閑話》《茶事一年間》等。作品《看草》和《雜花生樹:尋訪古代的草木圣賢》,分別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