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尹 健
千里會詩仙
文_尹 健

一年就兩個長假:春節和國慶。春節多在家團圓,而國慶不冷不熱,是個不錯的旅行季。把心愿中的多個目標梳理一番,決定按照排行榜之序,去千里之外的安徽當涂,拜謁長眠于斯的“詩仙”李太白。
出發時,陽光明媚。本想來個“兩岸猿聲啼不住,千里江陵一日還”,奈何激情車撞上免單路,常常是行進間這高速就漸漸變低速,再到干脆不動,放眼處車海茫茫,頓時倒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覺。
堵堵停停中,很晚才進當涂縣東南10余里的太白鎮,又在黑夜迷失中闖了紅燈,兜來轉去一番,終于在李白墓園不遠處找到住宿地安下身來。
墓園從來不是熱門之地,一早進園,不出所料地看到游人稀少。我倒滿意,本該是清靜肅穆之處,最好是風過樹響草鳴,這方是和逝者對話的意境。只是雖無人知我虔心遠路而來,但仍心中忐忑,許是不濟世文青特有的心態。
李白墓園與太白祠是墓祠一體。舉目望,只見整個園區背靠青山,亭臺樓閣鑲嵌著白墻黛瓦,小橋池塘生發著垂柳飄荷,好一副避世田園的氣派。想行遍天下美景的太白先生能中意于此,一定自有乾坤深意吧。
胸懷天下,站在浪漫主義詩壇最高峰的李白對當涂確是高看的。在他顛沛流離的生命旅程中,曾七次來此。當然,最后一次,是于走投無路的境地下來投靠做當涂令的族叔李陽冰的。李白是傲岸自負的,“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是其剛直不阿精神的昭示。但他卻極為尊崇南朝齊著名詩人、宣城太守謝朓,曾詩云“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為謝朓常游之地,所以又名謝公山,也成為李白魂牽夢縈之地。記得前年去宣城,又讀到那首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其“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中的后句正是李白夸獎自己的詩如謝朓般秀朗清發。
但李白在62歲病逝于當涂后并未葬在青山,李陽冰是將他葬在與青山相對的龍山。一直到55年后,他的生前好友范作之子時為宣歙觀察使的范傳正找尋到他的孫女后,才得知他的真實心愿。于是范傳正同當涂縣令諸葛縱合力將李白墓遷葬于青山西麓。范傳正親自為新墓撰聯:“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并在墓前建享堂一座,成為今天太白祠的前身。
在太白祠的祠堂中央,有李白晚年的漢白玉立身塑像,我注意到,詩仙的手中并沒有捧著詩卷或舉著酒杯,而是抓著腰懸的三尺劍,似要隨時拔劍出鞘,殺向毀掉盛唐氣象和他報國理想的安史之亂叛軍。
長滿青草的李白墓并不高大,甚至遠不如在鄭州看到的劉禹錫、李商隱墓。在我心中,這顯然是不符詩名的比例,站在墓前有些感傷。又想起在湖南平江找尋到的杜甫墓,那更是如在角落般的狹小,難道詩壇偉人詩名越盛越落魄乎!墓碑上所刻寫的“唐名賢李太白之墓”,據說就是杜甫的手書。
李白是詩仙、謫仙,更是酒仙,所以墓前石供桌上擺滿各開口的瓶裝酒,看牌子,幾乎是清一色的鼎盛李白、詩仙太白之類,倒也有趣。
我沒給太白先生帶酒,我的方式是捧一本剛買的《李白傳記》繞墓一周,再放于墓碑旁拍照算是紀念,希望詩仙能感知后輩對他的敬仰。
出墓園仍想,李白墓雖不甚高大,但其一生卻是以展翅高飛的大鵬為精神化身的,從《李太白全集》開卷之《大鵬賦》到“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的《臨終歌》莫不如此。這正是他愛國主義精神、浪漫主義情懷的真實體現。

尹健 現就職于國網安陽供電公司。安陽電力文學藝術協會秘書長,喜歡各種方式的旅行,發表過多篇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