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最早竟然是企業自發搞出來的綠色審計的世界進程
◎本刊主筆 劉國偉
近日,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這標志著一項全新的、經常性的審計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自2018年起,綠色審計在我國將由試點進入全面推開階段。今后領導干部的離任審計,除了財務的賬本要接受審計,轄區內生態賬本的變化也要接受審計。這對我國的綠色審計工作的發展來說,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那么,什么是綠色審計?綠色審計在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如何?

在世界各國,綠色審計已經成為大趨勢。
綠色審計的產生有其時代大背景。二戰后,西方國家把經濟發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基礎上的發展模式,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隨著西方國家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些企業出于管理上的需要(提高環境績效,降低原材料消耗等),開始自發地制定了一些審計計劃,并委托環境咨詢機構進行環境審計或環境認證,此為綠色審計之濫觴。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可以說是綠色審計的萌芽期。美國審計總署在1969年就對水污染控制項目進行了審計,加拿大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也相繼開展了環境審計。20世紀80年代是環境審計的形成階段,日益增加的環境壓力和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加速了環境審計的形成。在這一階段,環境審計的范圍進一步拓展,從企業內部擴大到政府環境審計方面,成為政府宏觀管理的手段。
上世紀90年代至今可以說是環境審計的發展階段,以韓國、巴西、日本、荷蘭、加拿大、印度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環境審計,已經走上了正軌。截至2014年底,全球范圍內對國家和地方環境措施績效和成果的環境審計多達2000多次。
作為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為了兼顧環保和經濟發展,近年來也致力于采納環境友好型的戰略和制度,其中就包括環境審計制度。

綠色審計最早竟然是企業自發搞出來的
在機構設置上,印度最高審計機關是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CAG)。主計審計長公署的地位來自印度憲法第148條至第151條的授權,早在1971年就有專門的法律對其職責和權力等做了規定。主計審計長公署在履行其憲法義務的同時,要審查政府支出和收入的各個方面,審計內容大致分為財務、合規和績效審計等方面。
在過去的20多年里,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實施了100多項合規和環境績效方面的環境審計,包括空氣、水、廢棄物、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管理系統等5大領域。目前,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在環境審計領域的主要工作包括如下三項:
一,編制《綠色辦公指南》,指導全國的辦公機構減少辦公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該指南被印度環境和森林部采納,向所有中央政府辦公室推廣;二,主計審計長公署在“印度廢棄物管理”審計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協助印度環境和森林部制定廢棄物有效管理政策;三,編制相關環保指南,以指導在所有類型審計中關注和整合環境問題。
《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在瀏覽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發布的2010至2011年度《環境審計報告》時發現,該機構很勇于自爆家丑,譬如:在2003至2008年國家綠化和生態發展委員會(NAEB)向非政府機構(NGO)等批準的647項綠化項目中,只有3.6%得以完成;對許多非政府機構的項目中期評估顯示資金被挪用;高達93%的植樹項目和相關物資生產沒達到預期目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環境審計報告》認為成立6年之久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局(NBA)在制定多樣性保護法律方面進展遲緩;瀕危藥用植物名單及其保護措施尚未出臺;28個邦中只有7個拿出了瀕危物種名單;只有12%的地方機構設立了生物多樣性管理委員會等。

亂砍濫伐森林破壞自然資源,會讓貓頭鷹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受到威脅。
地處東亞的韓國有九成人口集中生活在僅占國土面積2.4%的區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和資源壓力。韓國的國家審計機關是韓國總統設立的審計監察院,這是一個獨立于政府的、受總統直接領導的機構。韓國通過《審計監察院法》保證其獨立的法律地位,目前審計監察院有近1000名職員,年預算達1億多美元。在環境審計上,韓國審計監察院表現出較強的開放性,普通市民在生活中遇到有關問題,可通過正式申請或電話熱線要求進行審計。自2001年開展環境審計以來,審計監察院針對多個重點項目進行了環境審計,包括頗受爭議的“四大河流”工程。
“四大河流”工程是指韓國在2009至2011年間完成的一個龐大的水利工程項目,當局耗資22萬億韓元(約合1349.4億元人民幣),對漢江、錦江、洛東江和榮山江4條河流及其流域范圍內的數十座水壩和近百個水庫進行了綜合治理,旨在解決水資源短缺、建設防洪措施、改善水質和帶動區域發展。
“四大河流”工程開工前和開工期間,民間就對工程造成的環境破壞以及洪澇風險增大有激烈爭論。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曾下令對該工程進行過兩次審計。第一次是在2011年初,工程正值收尾階段,未發現明顯違規。第二次是在2013年1月,環境審計發現了許多嚴重問題,如水質管理措施不健全,疏浚管理和水質管理計劃不完善,管理和檢查不力等等,這些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第三次審計發生在樸槿惠執政期間,調查發現了招投標過程存在共謀、報價虛高等問題。
今年夏天,韓國現任總統文在寅下令對“四大河流”工程進行第四次審計,以調查該項目決策過程不透明、環保預期目標未達到和項目倉促上馬等問題。有消息稱,當局打算成立一個專家組,對該項目展開綜合評估,以決定一些水壩的去留。韓國政府對“四大河流”工程三番五次的調查表明,在現實工作中環境審計面臨的阻力之大是超乎想象的。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綜合國力居拉丁美洲之首,資源條件得天獨厚。該國早在19世紀末就獨立了,其國家審計監督制度作為該國的一項基礎性民主制度,一直被當作落實政府問責和改善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荷蘭審計法院的環境審計工作普遍而深入。圖為該國第一位審計法院女院長阿斯基亞·斯圖威靈,她曾擔任院長16年之久。
巴西審計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審計監督機構具有司法權。根據聯邦憲法第70與71條規定,國會在審計法院的協助下執行外部監督的職能。審計法院的職責是確保公共資源得到有效管理,為社會帶來最大的效益。
在環境領域,聯邦審計法院負責對聯邦政府的行為進行外部監督,以及對聯邦資源的環保活動進行監督。雖然巴西環境審計起步晚于歐美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才開展起來,但巴西迎頭趕上的步伐很快。1991年,里約熱內盧州議會批準了關于環境審計的1898號法律,該法律規定了強制性的年度環境審計,并確保將審計部門發布的所

2017年5月,韓國政府宣布四大河流工程中的16座河壩,有6座將永久開放以應對綠藻泛濫,其中就包括圖中這座公州市的攔河壩。韓國四大河流工程建成6年來,一直是環境審計的重點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