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本刊記者 鄭挺穎
領導離任先過“生態關”中國全面綠色審計倒計時
◎本刊主筆 劉國偉 本刊記者 鄭挺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文,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由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開階段,這標志著一項全新的、經常性的綠色審計制度正式建立。

綠色審計制度的推行,會對地方企業和政府不顧環保只重經濟的沖動形成強有力的制約。圖為河北某地煙霧繚繞的鋼鐵廠。
過去,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為發展經濟,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忽視環保,把污染治理留給下一任,積累了多年的環境欠賬。霧霾天氣、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頻發。為此,中央不斷探索標本兼治的良策,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就是其中的關鍵一招。
但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綠色審計工作在我國的開展可以用“走走停停”來形容,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技術手段等的支持造成的。例如,沒有綠色會計如實記錄核算自然資源的價值和損耗,綠色審計工作沒法開展;沒有準確科學的環保監測記錄,綠色審計工作也無從下手。
另一方面,經濟責任制度也給綠色審計造成莫大阻力。譬如對企業進行綠色審計,就需要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治理修復成本納入企業資產計量。用中國環境審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孫興華的話說,就是企業的外部環境成本必須內部化:因為企業7%的GDP增長率中有3%可能都要用來支付環境治理成本,所以企業的實際GDP增長應該是4%。這種審計方式在企業和地方政府那里當然會遭遇很大阻力。如果沒有中央的“尚方寶劍”,綠色審計要制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確實是難上加難。

中國綠色審計發展階段示意圖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曾指出我國綠色審計面臨的一系列困難,主要包括綠色審計嵌套在經濟責任審計中,責任亟待明確;綠色審計研究和法規標準及技術支持有待深入;綠色審計的廣度和深度都亟待提高;綠色審計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適時提出了探索編制自然資源和環境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離任審計。時不我待,我國綠色審計工作急起直追,自此進入快車道。
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之后,中辦、國辦印發文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遵照執行。《規定》要求,國務院及地方各級政府負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工作部門應當加強部門聯動,盡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共享平臺,并向審計機關開放。2018年1月1日起,此項審計工作將由試點進入全面推開階段。
對此,中國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有如下解讀,此項審計制度,審計的是地方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承擔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門(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有關情況,具體包括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海洋等,當然也包括空氣質量的變化情況”。
早在2008年,河南省審計部門就派出審計組,分別赴濟源豫光金鉛有限責任公司、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對兩企業2006年至2008年的排污費繳納、向大氣排放污染物和大氣污染防治情況進行績效審計,這是河南省第一個環境績效審計項目,說明部分地方政府在通過審計改進環保工作方面有其主動性和探索精神。

2017年9月,中國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前排右二)率中國審計代表團,赴美國參加世界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指導委員會第15次會議。
全國范圍內的環境審計試點工作則始于2015年3月。根據環保部下發的《關于開展政府環境審計試點工作的通知》,蘭州成了全國第一個環境審計試點城市。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浙江湖州市、湖南婁底市、貴州赤水市和陜西延安市,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此后,北京市懷柔區、天津市薊縣還有河北省又被列入試點。
2015年11月,中辦和國辦又印發了《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試點。兩年來,這項試點工作亮點頗多。
例如,湖北省自2016年起,先從基礎性工作開始,在各市、縣開展全面摸底,收集利用現有的基礎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動態數據庫,分析領導干部任職前后所在行政區域內土地、林木和水資源資產及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變化情況,以其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為主線,開展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又如四川省在審計試點工作中,從2017年4月起,四川省審計廳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方法和地理國情普查、監測獲取的各類基礎數據,為審計評價提供技術支撐,破解生態審計中門難進、量難測等問題。今年7月該項工作已進入共同建設四川省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信息平臺數據庫階段。
《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全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面對種類多樣的環境要素和不同單位分管的自然資源,完善信息采集、研判和自然資源資產考評體系至關重要。只有如此,審計機關才能及時、準確拿到相關數據。從這個角度看,湖北和四川的試點工作值得各方關注和總結。
據央視提供的數據,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兩年來,全國審計機關共實施審計試點項目827個,涉及被審計領導干部1210人,為后續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數據,奠定了堅實基礎。
鑒于國外一些國家在審計內容、審計標準等方面的先發優勢,開展對外綠色審計交流、學習他國經驗也是我國綠色審計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就在今年9月,中國審計署副審計長秦博勇率中國審計代表團,赴美國參加了世界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指導委員會第15次會議,審議了該工作組2017年至2019年間計劃開展的研究項目,并討論了環境審計準則銜接等事宜。會議期間,中國審計代表團就各研究項目發表了意見建議,并作為亞洲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委員會主席向會議作了工作報告。
在我國政府的強力主導和推動下,有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我們相信綠色審計將在促進、完善我國國家治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本文在寫作中參考了中央電視臺、新華社、FT中文網等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