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植物最該優先保護?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系列解讀等你看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半個多世紀前開始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得到了國際認可。基于該機構的評估方法,結合自身國情,我國此前也發布了動植物的紅皮書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等,甚至發布了首部省級物種紅色名錄。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國內所有野生動植物開展評估的國家,《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發布,使中國在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有鑒于此,本刊“生物多樣性”專欄擬從下期開始,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進行生動案例的系列解讀和報道。下面先對我國有關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情況進行一番梳理。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方面,人類活動造成的資源過度利用、生境喪失與退化、環境污染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了物種生存;另一方面,國外一些機構以科研合作或其他形式不斷收集我國的生物資源,使我國生物物種資源和信息面臨較大的流失風險。

收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燈籠樹
如果對我國整體野生動植物資源受威脅狀況缺乏全面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就會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為此,在原國家環保局的支持下,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先后啟動了植物和動物紅皮書的編寫,以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下簡稱“IUCN紅色名錄”)等級標準為依據,并根據國情作了一些變更。
IUCN紅色名錄瀕危等級標準幾經修改,我國的動植物紅皮書的數據一度未能隨之更新。為同國際保持一致,便于溝通和合作,我國2004年起出版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就采用了IUCN2001~2003年的新標準。《中國物種紅色名錄》項目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生物多樣性工作組主持,并得到“IUCN-SSC全球紅色名錄項目”技術上的支持。
該名錄由100多位相關專家對中國范圍內(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的10211種動植物的滅絕危險程度進行了評估,全套共6卷書。它的出版,為我國當時瀕危物種的研究、教育和相關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最新、最可靠的依據。
該名錄所收集的數據同時提供給IUCN。2004年11月22日,IUCN發布修訂的《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豐富了兩棲類動物資料,并首次詳細記錄了中國瀕危物種的現狀。
13年前發布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等雖然影響深遠,不過受評估范圍和評估對象所限,加之時代的發展,物種數量和分布現狀均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已不能客觀反映現階段物種受威脅的狀況。比如評估對象不全,代表性不夠;評估依據的信息既少又舊,未能及時反映近年來中國野生植物資源的消長情況及最新研究進展等。
為此,環保部于2008年聯合中國科學院啟動了《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升級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編制。歷經多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終于在2013年9月和2015年5月分別正式對外發布。兩者匯集了全國500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是對我國已知野生動植物物種一次全面系統的評估,評估對象更廣、信息更全更新、參與的專家更多。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評估主要采用了IUCN瀕危物種等級標準,即滅絕、野外滅絕、區域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和數據缺乏9類。在具體評定過程中,針對國情對標準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其評估過程包括數據收集、初評、復審、形成評估說明書等步驟。數據主要來自標本數據、文獻數據和專家咨詢。標本數據出于中科院和各高等院校標本館以及地方自然博物館;文獻數據主要包括新種發現、物種分布、生態、保護及資源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專家咨詢指相關領域的專家結合自身知識和研究成果,查閱參考文獻,提供物種分類信息、種群數量和趨勢、野外生境狀況、威脅因素、利用狀況和保護現狀等。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的34450種高等植物中,有52種屬于滅絕等級,受威脅的物種有3767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10.9%;特有植物物種17700種,受威脅率為13.9%。在除海洋魚類之外的4357種脊椎動物中,屬于滅絕等級的有17種,受威脅物種共計932種,中國特有動物的受威脅率約1/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列為“數據缺乏”并不代表這些物種不瀕危,甚至有的物種保護現狀非常嚴峻,但因缺乏野外實地調查,其生存現狀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在原產地存活與否。
我國動物學家掌握的脊椎動物(不含海洋魚類)信息比較完整,完善了大部分中國脊椎動物的瀕危狀況。通過與《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4)》對比,中國哺乳動物豐富度從《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記錄的世界排名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鳥類、魚類的受威脅比例低于《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4)》的評估結果;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受威脅比率要高于《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4)》的評估結果。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對《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中的4076個植物物種和全部脊椎動物(除海洋魚類)進行了重新評估,在評估的高等植物中,有1740種受威脅物種等級下降,1300種從受威脅物種名單中剔除;還有321種物種的評估等級上升,55種從非受威脅物種上升為受威脅物種。在評估的脊椎動物中,有237種受威脅物種等級下降,201種從受威脅物種中剔除;384種物種的評估等級上升,94個物種從非受威脅上升為受威脅物種。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首次查明我國已知脊椎動物和高等植物物種的本底狀況、受威脅程度及分布差異,確定了各個大類群的瀕危狀況和保護等級,分析了高等植物和脊椎動物瀕危滅絕的原因,其中人類活動導致的生境喪失和退化是首因。
由于評估是基于每一物種的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以及威脅因素等數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比如可針對受威脅物種的地理分布和種群現狀,制定和完善自然保護區規劃,合理調整原有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或功能區,根據需要在物種集中分布區或分布點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或保護點。對于那些就地保護不足以達到保護目標的物種,可采取遷地保護等輔助措施,或將其移入動植物園進行繁育,或保存在國家種質資源庫中。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有助于確定中國瀕危物種的優先保護順序,確定重點保護物種,特別是一些新發現的狹域分布物種和近年來開發利用強度高的物種。在生產、生活中,可根據物種瀕危等級控制開發強度,平衡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避免和減少項目建設對受威脅物種的影響。評估中數據缺乏的物種比例很高,迫切需要開展物種資源本底調查,摸清中國物種資源的數量、分布和受威脅狀況。
可喜的是,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5月22日),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云南省發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這是全國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該名錄主要依據國際公認的IUCN《物種紅色名錄等級和標準(2001年3.1版)》等方法和標準,確定了11個等級,對生物物種進行滅絕風險評估。它不僅確定了每個物種的等級,還評估分析了物種的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以及威脅因素。它首次將大型真菌和地衣列入生物物種紅色名錄評估,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填補了我國大型真菌和地衣紅色名錄空白,還糾正了現有相關名錄的一些錯誤。
總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了我國已知物種的受威脅狀況,有助于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策略,對于推動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具有重要意義。
(蕭野/整理)

高黎貢山森林里飛翔的黃綠鵯,在IUCN紅色名錄里屬于“無危”物種。
(本文撰寫過程中參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意志、科學決策和公眾參與:第一份省域物種紅色名錄研究》《〈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制定及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等文獻,特此聲明并致謝。)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