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原
以健康為目標的運動管理是類似教育的事業,需要用時間去發酵市場,期待聚變。
“早上7點半,那些‘強驢(強大的驢友)們就在惠新西街集合,然后坐著面包車去爬山,這些人是真厲害。”動動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劉越笑著說,換成自己,大概要上午11點才出發。對劉越來說,登山不是為了求“更高更快更遠”的自我成就,而是為了健康的運動,如他經常所說的“運動是良藥”。
5年前,劉越從微軟工作多年的職務上離開,創立了動動,目前全球已有6000萬注冊用戶。運動是人類普遍的行為,但不同的人運動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在商業化浪潮中,也出現了不同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在劉越看來,動動的目標受眾,就是像他這樣的普通人。
以大眾健康為目的的運動管理,不是一個很快成為風口的地方,不是“快生意”,需要時間來“培養市場”、“養成習慣”,不同于一些垂直于健身重度用戶的互聯網運動健身應用,容易商業化;同時,這又是一個長尾效應可以預期的市場。
劉越和動動團隊,已經在美國市場看了這種消費趨勢的苗頭,他們在國際版的產品Pacer里推出了付費版的健康運動管理課程。劉越認為,這種消費的“輻射效應”很快會在中國出現,比如最先可能會出現在像劉越這樣的人群里:進入中年,希望通過藥物以外的方式讓自己更健康。這種以健康為目的的運動意識正在“覺醒”,這種需求正在從“弱”漸“強”。
普通大眾的運動健康
對許多人來說,健身和運動的概念往往是模糊的,并會將其簡單化,認為一個應用就能滿足所有的需求,“one for all”。實際上,最基礎的跑步和力量訓練,有的人可能滿足于慢跑和俯臥撐,而有的人則會去刷馬拉松賽,去健身房“擼鐵”。在劉越看來,如果用教育行業來類比運動健康,就像教育會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運動健身領域的用戶同樣要細分。
劉越用他和他的家人舉例,將運動的人分成了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的人,運動是為了自我實現,比如他12歲的兒子,熱愛健身,身材和肌肉也練得很好,這種運動在劉越看來是內驅型的。“我和keep曾經交流過,他們的關鍵詞就是‘虐,口號是‘自律給我自由,因為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自我成就感。”
第二個層面的人,是為了強健體魄而運動。“英文詞就是Fitness,為了自己而運動,像我這樣運動后會感覺得自己不錯。”
第三個層面的人,是為了健康延壽而去運動。“這其實就和我的父母很接近了。”劉越曾經也接近于第三個層面,他還在上一個公司從事管理工作時,一度血壓偏高,他學醫的父母建議他吃藥來控制血壓,而這成了他重新開始爬山的契機。在此之前,大約有兩年的時間,由于工作繁忙,出行也總是車接車送,劉越的健身運動幾乎中斷,即便樓下就有游泳池健身房,也無心健身。這段經歷讓他發現,堅持運動首先是要人有運動的需求,并且確實能夠給人帶來幫助;其次是要有一些額外的動力,比如自我滿足,比如為了健康。
劉越認為,健身運動行業作為物質水平發展而衍生的行業,歐美對中國有明顯的輻射作用,三個層次的用戶中,第一個層次的用戶是健身行業的頭部用戶,他們往往是健身房和馬拉松賽的常客,專業度高,容易被找到,在國外也被驗證可變現。在國外模式Copy to China的過程中,這也是許多國內創業團隊的目標用戶。
目前動動的用戶,約有70%在國外。能在市場興起更早的歐美打開市場,劉越說因為這一部分用戶大多是被主流忽視的“溫和運動領域”的用戶,相比跑馬拉松和擼鐵的頭部用戶,這些用戶是長尾人群。跑步距離在5公里以內,力量訓練以自重訓練(如俯臥撐、卷腹、瑜伽等非器材訓練)為主,下限是平時不需要靠藥物維持健康,這個范圍是動動對“溫和運動”的界定,也是動動的目標用戶群體。
為幫助這部分用戶進行科學的運動管理,動動設計了一系列功能,比如“走跑訓練”課程就廣受青睞。用戶可根據運動能力選擇“健走燃脂訓練”、“跑步入門訓練”或“跑步燃脂訓練”,通過每期3~4周、每次40分鐘的科學走跑計劃,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不用很“虐”也能達到減脂、降壓、緩解疲勞的功效。
再比如,動動今年推出了月度線上賽,用“以賽代練”的形式為運動增加樂趣。在“步數挑戰賽”中,用戶可選擇每天達標3000步、6000步或者10000步的難度級別,在排行榜上只與同級別選手PK,這樣就避免了入門者與馬拉松大牛同臺競技,永遠也登不上榜首的挫敗,從而更能激勵每個人量力而行,將運動堅持下去。
“其實我挺喜歡做長尾,因為我們的互聯網最關注的是長尾。”劉越看來,相比頭部市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實際讓尾部市場成為增量市場,而這部分市場同樣有著旺盛的需求,“在歐美的健身房里,75%的收入來自于35歲以上的人。”這也是他能夠安心做下去的原因。
等待硬件的市場
“動動已經活了五年的原因,就是沒聽風投的話。“劉越半開玩笑地說,五年之前,曾經和動動并列為App Store前十的應用幾乎全消失了。劉越覺得,做健康和做教育類似的另一點是,要守住初心,而當市場還處于初期時,這一點尤為重要。
做普通人的健康運動管理,并不是風投喜歡聽到的創業故事,因為這距離風口有些遠,也離商業化有點遠。這個市場的優點在于潛在用戶體量大,而缺點在于不適合快速擴張,因為整個市場“產生化學反應比較慢”,“反應過程比較穩定”。一方面,消費者仍需要被教育,海外版的Pacer已經開始了收費項目,通過收集用戶的數據,制定個性化的健身、減肥計劃,而在國內的動動還沒有,“因為國外消費者愿意為測試版的產品付費,而在國內需要拿出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在實現的技術手段上,還有待進步。
創業是一件不斷聚焦的事情,目前動動要做的事情已經清晰——以健康為目的的個性化的運動管理,這需要能方便地收集用戶的健康數據,然后進行數據分析,給出定制化方案。實際上,類似的方向在業內已經被提了三四年了,尤其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熱鬧的那會兒,但障礙依然存在,除了市場的不成熟外,智能硬件端也還未達到理想的水平。
劉越覺得自己和團隊很幸運,因為智能硬件在快速地普及,“給了我們這個團隊很扎實的發展的可能性。”最先被收集的數據是跑步的數據,只要攜帶著智能手機,步數、時間、軌跡、速度等都能被上傳至系統中;其次是體重數據,雖然稱重然后手動輸入也未嘗不可,但智能體重秤通過連接藍牙將數據直接導入是更方便的選擇;再次是心跳的數據,這個需要佩戴比如Apple Watch的智能手表;再往后是血壓的數據,需要收縮性設備;再往后是需要采血樣的血糖的數據……個性化、數據化管理用戶的運動健康,在前端依賴于智能硬件的數據采集能力。目前來看,智能硬件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外界所想象的“粗糙制作”就可以實現的。
而且,對具有這樣功能的智能硬件設備,用戶的接受程度、依賴程度都還在培養當中。劉越描述自己跑步的狀態就是“不看速度看心跳”,因為是以健康為目的,他會將心率控制在150左右(150~160被認為是跑步的最佳心率),使用的就是Apple Watch。相對動動的目標用戶來說,這樣的硬件水平可能還有些超前。而目前硬件在傳導速度上也有不足,“任何一個硬件的產品,絕大部分的差評都是在數據同步上”,數據收集后的分析和方案定制,也需要AI的建設。
2015年4月,動動成為全球范圍內首批適配Apple Watch的運動健康類應用。在硬件上,劉越很看好蘋果,也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我認為硬件是有門檻的,術業有專攻,而我們專注做軟件。”
在等待硬件和市場成熟的時間里,動動也在為規模化做著積累。目前動動在國內外的齊頭并進,可以看作是對全球范圍內用戶的橫向切分。“目前我們有兩個積累,一個積累是個性化數據化的積累,另外一個積累就是網絡效應。”從巴厘島到西雅圖,都有著自發形成的動動群組,這種存在社交屬性的用戶群組,也是增強用戶粘性、形成重度用戶的重要方式。在國內動動也在組織如阿拉善“綠色行走”等社群活動,讓網絡效應能有機增長。而無論是上面的哪件事情,都是相對長期的。
對于擴張,劉越堅持“有機增長”,他和團隊更傾向于“產生正向現金流”的擴張速度。用“內驅力的成熟,而非外部資本的推動力”去做更持續、有效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