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摘 要] 課件的制作與使用現已是教學工作中的常規環節,改變了傳統課堂“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其功效不言而喻。課件的制作與使用存在美中不足、易被忽略的不良現象,當應以融入六觀、精致實用的原則,來優化課堂教學課件,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精制;適用;課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課件被教師廣泛運用于日常教學。課件是教師日常教學的“常規武器”,使用課件是課堂教學中的“普遍現象”。課件的使用改變了傳統課堂“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情趣性,擴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時間的利用率,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一、以適教為本帶來教學課件設計與使用的失效性
當然,在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中也存在美中不足。由于教師在制作課件前沒有好好研讀教學大綱與教材內容,在制作課件中缺乏對資料的仔細甄別,在課件制作后忽略了美化優化,導致課件出現容量超載、操作繁雜、角色越位、視覺眼花、學科模糊等現象,再加上使用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時機,忽略了課件與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從而直接導致課件使用效果不佳、課堂效率低下等違背初衷的情況。
1.容量超載
所謂課件容量超載,指的是課件容量太大、涉及內容太多、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太長。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學習和收集了大量資料,甚至還下載了許多別人的課件,覺得這些教學資源都很好,難以割舍,導致課件偏離教學內容整體框架、偏離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偏離課堂教學目標任務。長此以往,勢必導致教師教學能力和學術地位的下降、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和學習習慣的惡化、學生對學科學習和任課教師的漠然。
2.操作過繁
所謂課件操作過繁,指的是從技術層面上講,運用的技術手段太雜、時尚元素太多、實際操作太“閃”。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以為使用的設計軟件越高級越能奪人眼球越好,大量使用Flash、3Dmax、Authorware等技術難度較高的軟件,添加動畫、漸變、晃動、閃爍等時尚效果,還配以關聯性不強的解說與音樂,結果把教學課件變成信息技術成果展示,本末倒置,從而影響學習效率和認知能力的提高。
3.角色越位
所謂課件角色越位,主要是指課件由課堂教學的“輔餐”變為“主餐”,由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變為“主角”。有的教師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或是試卷講評課,既沒有板書也沒有學案,更不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教材,課堂教學從頭到尾,滿堂盡是課件頁面切換,這種用課件取代教材、學案、板書、練習的課堂教學方式,嚴重破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影響學生新知生成與認知提高,阻礙師生成長與學業進步。
4.視覺眼花
所謂看課件眼花,主要是指課件呈現形式差、視覺效果差。課件呈現形式差,較多的表現是課件形式單一呆板,也有的表現為過于紛雜。有的教師使用的課件實際上就是教學案、試卷、習題冊等的Word文檔展示,上課時教師就著這份電子文檔,一頁一頁地播放講解PPT。與課件形式單一呆板形成極大反差的是課件過于紛繁復雜,課件呈現一會兒是文字,一會兒是圖片,一會兒是視頻,顯得凌亂不堪、不知所云。除了課件呈現形式會損害課件“形象”外,課件的視覺效果也直接影響課件的“形象”。
5.學科模糊
所謂學科課件特征模糊,指的是課件內容不能較好地體現學科特點,與教學內容關聯度不夠。以歷史學科為例,歷史教師制作課件就要閱讀、收集、篩選史料,從史料中還原史實,做到實事求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以史為鑒服務現實。但是,有的歷史教師在講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喜歡引用當代的影視作品作為課件資料,這些影視資料,造成人們對歷史的曲解。
二、以適學為本提升教學課件設計與使用的有效性
如何克服課件制作與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人灌”“機灌”的單向信息傳送的教學問題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課堂觀察與研究,認為只有體現以適學為本的“六觀”即學科觀、教材觀、教學觀、學情觀、審美觀、輔助觀的課件才能更好地展現課件的價值。
1.學科觀
所謂課件學科觀,指的是課件要體現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例如歷史學科要突出“過去、具體、客觀、綜合”的特點,強化設疑,注重歸納與演繹,并且要教會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全面看待歷史、從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中汲取養分,做到以史為鏡、經世致用,讓真實的歷史“自己說話”,讓學生從真實的歷史中自行體悟。所以,教師在準備課件時,必須把握好學科特點,認真思考課件與學科的關聯度。
2.教材觀
所謂課件教材觀,指的是課件的設計必須體現教材教學內容的需要。在設計課件時,教師頭腦中必須有清晰的教學大綱與教材內容。教師要通過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深刻領會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點、教學重點與難點,尋找突出重點的教學方法,設計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然后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所以教師在準備課件時,必須要潛心研究,認真把握課件與教材內容的匹配度。
3.教學觀
所謂課件教學觀,指的是課件的使用必須符合課堂教學設計的需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要圍繞教學目標和任務開展教學設計。教師要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內容進行二度開發和“重組”,對知識點的分析與梳理,對教學內容整體框架的把握,對教學進程每個環節的把握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所用課件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所以,教師在準備課件時,必須認真思考課件與教學設計的融合度。
4.學情觀
所謂課件學情觀,指的是課件的應用必須符合所教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解決學生學習問題放在第一位,課件內容既不超出又不低于學生認知水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教學既有內容的飽滿又有思維的碰撞。所以,教師在設計課件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感受,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營造師生交流對話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發現與探究。所以教師在準備課件時,必須以生為本,認真思考課件與學生認知的吻合度。
5.審美觀
所謂課件審美觀,指的是課件的版面設計必須體現審美愉悅的要求。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對課件版面中的模塊比例、字間疏密、色彩對比、標題與正文、圖片與文字、裝飾與留白、字體與字號的選用等一系列謀篇布局都要考慮周全。課件的模塊設計要服務于教學內容,不可喧賓奪主;盡量克服課件界面擁擠紊亂的窘境,突出關鍵字、句、概念、原理、結論等重點內容,提高課件傳達信息的功能。總之,課件版面要力求清爽大方、布局合理、一目了然,讓學生既能收獲學科知識又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學科學習的興奮度。
6.輔助觀
所謂課件輔助觀,指的是課件只是教師達成教育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推進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教材、教案,更不能代替教師教學。教師對所用課件“輔什么”和“怎么輔”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切忌喧賓奪主。課件也不是每課必用,比較適合使用課件的有復雜概念的解釋、知識點的比較分析與歸納整理、及時鞏固的習題、教材內容必要的補充或延伸。
如果我們在制作課件時融入“六觀”、精益求精,在使用課件時適時適度、優化課堂,那么,我們所制作與使用的課件一定會有清晰的學科意識、明確的教學需要,一定會與教材、教案、板書、講練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定能增強學科的吸引力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