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一個孩子的成才,除了需要天分和努力,除了良好的教育,其實最關鍵的是父母的榜樣力量。
有個詞叫“氣場”,說的是順勢而為,順應了氣場,做事情就得心應手。而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實際上就是一種氣場的影響,懂得言傳身教的父母,總是用身上積極向上的氣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我認識一位兒科專家,她對教育孩子很有心得。她的兒子讀初一時想組織一次自行車騎行活動,因為是組織者,兒子很興奮,想象活動那天應該去很多同學,還自掏腰包買好了小獎品。
活動那天是個星期日,兒子興沖沖地剛剛出門,他的父母就悄悄騎車跟在后面。到了現場一看,兒子孤零零的一個人,時間過了許久卻沒有一個同學出現。那一刻,沮喪和失意明顯掛在兒子臉上。
這時,父母適時地出現了。母親沒有勸兒子放棄,而是幫兒子分析原因:一是有的同學要利用假期做功課;二是初一的孩子參加騎行活動不是很安全,父母不放心他們出來;三是公眾影響力不夠,不足以讓同學們信任他的組織能力。
母親說到這兒,改用一種欣賞的口吻鼓勵說,作為組織者,能提前趕到現場,認真做好各種準備,包括備好創可貼、飲用水和各種小獎品,說明兒子是用心思考過的,今后再組織類似活動,如果事前能爭取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支持,一定會有很多同學踴躍參加。一席話說得兒子開心起來。
那天,一家三口搞了個家庭自行車騎行比賽,由媽媽和兒子比賽,爸爸在旁邊當裁判,圍著體育場騎三圈。當天的比賽,媽媽贏一圈輸了兩圈,換來的是兒子滿滿的開心和重新找回的自信。可以想象,父母的這次陪伴對兒子身心健康發展有多么重要,甚至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終生。
“陪伴”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年輕的父母不是不愿意陪伴,而是不懂得如何陪伴,更不知道陪伴的重要性。
有個年輕爸爸應酬很多,又喜歡打牌,每到節假日總喜歡和朋友泡在一起。一個周末,因為一個牌友臨時有事,沒打成牌的年輕爸爸悻悻地回家。到家一看,兒子正在電腦前打游戲,因為太專注,年輕爸爸在兒子旁邊站了好幾分鐘也沒被發覺。年輕爸爸很生氣,質問兒子為什么不做功課。兒子委屈地說,試題太難了,又沒有人可以問,他只能打游戲消磨時間。
那天,年輕爸爸一邊幫兒子補習功課,一邊深深自責,每一次兒子沒考好,他除了責怪,卻從沒自我檢討反省過。過去,他總認為是因為兒子不努力,現在才明白,是因為兒子需要幫助時他卻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在酒桌上。他領悟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給予孩子陪伴的時間太少了。
在一個生存壓力巨大的社會,有許許多多的父母可以為減壓而尋找托詞和借口;而在一個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每一個學生卻以他們幼小的心靈獨自去默默承受。
父母如果懂得陪伴能夠給孩子心靈以慰藉,懂得陪伴是孩子成長成才最好的氣場和催化劑,那么請加強自我的修身修為,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