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招東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傳播現狀與發(fā)展前景
錢招東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yè)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新聞傳媒行業(yè)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工具例如電視、廣播、報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移動智能手機所取代,與之相對應的是各種手機新聞類app層出不窮,人們已經習慣于每天在自己的手機上閱讀推送的新聞。本文先分析了移動互聯網對新聞傳播的影響以及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傳播的現狀,然后對新聞媒體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移動互聯網具有用戶群體龐大、信息傳播及時、信息載體多元化的特點,這些特點已經大大沖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在新聞傳媒領域,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使得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如果新聞媒體工作人員一直固守著傳統(tǒng)思維,那么必然會被市場無情淘汰。因此,移動互聯網催生了新聞傳播方式的改變,現在的人們要獲取新聞,更習慣于打開手機閱讀新聞app推送的新聞,例如,“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等,而不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聯播。
即時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新聞的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以前的新聞事件發(fā)生后,要等到新聞時間播出后,大家才能知道,但現在幾乎在新聞事件發(fā)生過后,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立刻就能將新聞傳播到每個人的手機上,傳播速度快,傳播效率高。通過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不管走到哪里,世界上發(fā)生的任何事,我們都能隨時隨地知道。使用移動設備進行新聞傳播,正是符合了新聞傳播的特點,具有廣傳播性的特點,傳播分享信息十分便捷即時。
交互性。對于傳統(tǒng)的新聞行業(yè)來說,新聞的傳播內容本質上是不對等的,媒體想讓民眾看什么,民眾只能被動接受。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微信、微博、知乎等各種社交類軟件建造的信息平臺,每個人都能隨時發(fā)布各種信息,人人都可以通過注冊成為自媒體,進行新聞事件資訊的傳播,網紅這個群體深刻證明了人們自發(fā)進行傳播的巨大能量。
多元化。傳統(tǒng)新聞進行傳播的方式比較單一,例如報紙通過文字進行傳播,廣播通過聲音進行傳播,電視通過圖像進行傳播。現在通過移動互聯網,往往推送的新聞都是既有生動形象的視頻,又有關于事件的媒體的官方報道文章,讓人們從多方面多手段了解到事件的全貌。而且,關于一個事件,網絡上會有更多的言論來進行評論,我們網民也能夠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對于事件本身也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化的思考,是時代的一種進步。
針對性強。傳統(tǒng)的新聞受眾面向大多數觀眾,報道的內容涉及的方向比較固定,但是,實際情況是,對于不同性格,不同地區(qū),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群,每個人所關注的東西也不一樣,移動互聯網依托于大數據,可以精準的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喜好,推送不同的新聞,這樣人們看新聞的時候再也不會覺得無聊了,新聞內容更加貼近生活。例如,當人們在去旅游或出差的時候,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都會習慣性的查詢當地的天氣、文化、近期時事等一系列的相關事件和新聞消息,這時候推送的新聞最好都是關于當地的文化習俗,旅游景點,近期時事等,對于出差的人更有針對性。
云傳播與云媒體。云媒體就是在云端通過新型傳播方式將需求信息通過云端發(fā)布,接收端在第一時間就會收到媒體新聞信息,改變了原來計算器通過發(fā)布流程、業(yè)務歸口、頻率分割等諸多限制。云端的出現引領了時代發(fā)展,在大數據情況下新聞媒體傳播更多元化,更便捷,更有效率,能夠承載復雜的內容及大批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就可以播發(fā)巨大信息量的新聞,也可以保存相關資料,還可以將同一時間的信息歸納、分類、形成了解事件全貌且便于檢索的數據庫。從云端進行操作,更加便捷方便,也不用害怕數據丟失。
具有貼近性。貼近性主要是指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新聞媒體的報道過于道理空洞化,政策宣傳簡單化,工作報道程式化等,而在今后的新聞工作中,新聞的內容會越來越平民化,越來越大眾化,更加貼近人們生活,讓人們覺得新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更加注重導向性。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即時性與交互性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大大減弱,往往一個事件或者一個言論還沒有經過判斷真假,就已經傳播了出去。對于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來說,傳播虛假的言論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卻可以輕易地對別人造成傷害,或者引起人們的恐慌。例如,2012年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在全世界廣為謠傳,全球各地的人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應該更加注重導向性,尤其是黨和政府要更加注重輿論導向的正確性,不能任由一些謠言傷害人民。關于網絡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應盡快完善,不能讓網絡成為法外之地。
表達更加活潑生動,易被人們接受。新聞報道一些重大事件時,一貫秉持著嚴肅認真的原則,但有時候過于嚴肅,讓人們覺得更有距離感,不太容易被人們接受。在今后的新聞工作中,有時候使用一些比較輕松愉快的口吻,甚至用一些網絡用語例如“萌翻了”、“吃到爽”等調侃一下,都會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讓人們更喜歡看新聞,更易接受,而不會覺得枯燥無聊。例如,有時候通過動漫的方式去演繹新的政策法規(guī),通俗易懂形象鮮明。
技術的變革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移動互聯網又沖擊著人們生活的各行各業(yè)。對于新聞媒體人來說,不論以何種傳播方式和手段,我們都要堅持新聞傳播的原則,做好新聞傳播的工作,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方法,結合民眾意愿革新表達方式,努力為民眾打造更喜歡的新聞。
(作者單位:中國國土資源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