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
旅游發展對民俗風情的消極影響
徐瑋
民俗資源作為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基礎部分,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民俗的保護,但同時也對民俗資源的保護造成了影響,根據旅游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并對此研究,獲得解決方案,對保護當地民俗、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由于旅游業開始實施禁煙令,所以保證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同時獲得了許多的美稱,包括“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等。5000年的華夏傳承,幾十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都為百姓提供了令人向往的旅游資源,旅客們對此類旅游資源尤為喜愛。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地區帶動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但是也給當地帶去了諸多不好的影響。
民俗對于旅客來說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旅游業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又具備廣泛性、自在性、體驗性等特點。民俗風情有著許多功能,其中最為重要的有三個,分別是:歷史、教育和娛樂。現在旅游業的發展就是將這三大功能進行發揮轉換為旅游功能。其價值主要表現在:獲得知識與美的享受、滿足獵奇和求新求異的心理、溝通民眾感情和心靈、陶冶情操,加強修養、發展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的旅游經濟等。
由于現代城鎮化的建設,讓許許多多的民俗都消失在城市中,不過還是有許多偏遠的地區將其保存了下來,一般來說,地區越偏遠、少數民族越多,當地古老的習俗保存地就越為完整,并且這種地方格外適合發展民俗旅游。由于這些地方地區偏遠,導致了經濟條件的落后,所以發展旅游業有著一舉多得的作用。
民俗旅游發展的速度逐步加快,帶動著當地的經濟建設也穩步增長,但是其發展也給旅游地帶的居住人民和環境帶去了諸多的不良影響。
風情民俗的同化、庸俗化。旅游業想要進行發展,那么首先必須要有旅游的資源。人文資源由于有著文化的滲入,所以有些時候比自然風景對游客的吸引力更加大,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或者其他的原因,讓很多的少數民族區域和外面發展迅速的世界接觸較少,外面世界的人們對當地的文化和民俗都有著好奇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宣傳當地的旅游業,對當地的風情進行了過度的渲染,這樣就會使之變得庸俗,旅客們在進行地點選擇的時候,是想要對淳樸的風情進行體會,去聽聞那些古老的傳說故事,然而有些地方進行宣傳的時候,選擇的卻不是神話故事的正能量部分,而是對于封禁迷信進行突出,甚至對于一些惡趣味較為低俗的內容大力宣傳。
偽民俗。偽民俗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其他地方的民俗強行套上的名字。這些旅游地對于傳統的民俗并沒有做到保護和敬畏。尊重民俗是建立民俗旅游地的先決條件。而偽民俗恰恰相反。例如:摩梭人由男女兩根柱子撐起的房屋,體現出女性同胞的生活地位,也是其母系家族的象征,如果將某一根柱子去掉,那就不能被稱之為摩梭人的文化了。再比如鄂倫春族的房屋建設,他們運用當地特有的“撮羅子”進行構建房屋,而且不能前后相互排練,在他們的歷史文化中,神是不能被人們看到的,所以在房屋的后面種了供神樹,這些當地的民俗都是從遙遠的歷史傳承下來的。如果這些民俗習慣被改變,那么膾炙人口的民俗旅游也就變了味道,傳統的文化傳承將變為不倫不類。
異地文化對旅游地文化的沖擊。當一個地區進行民俗旅游業的開發后,有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游客進入民俗區域后,肯定會與當地人進行一系列的交流,因為游客去的原因就是學習新的文化和傳承,在交流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將自身原有習慣和文化進行傳播,原始居民會對自己傳統的生活模式產生質疑,并且崇洋媚外的思想開始滋生。這樣就造成了傳統文化的貶值,會對民俗地區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違背旅游地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
民俗風情的封閉與反同化。面對上面所闡述的問題,我們需要進行解決,本文作者認為可以建立相對封閉的民俗特別區域,保證其正常的傳承,避免同化當地民俗,同時還利用游客的好奇心理,讓游客們對聚居群體空間產生的差異進行好奇,這種因封閉誕生的神秘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當做此區域的旅游動機和賣點,以此對客源的數量上面進行增加。
正確認識科學、高品位的開發和利用民俗風情資源,防止出現“庸俗化”“偽民俗”。正確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了解其內涵,某個地區想要開展民俗旅游業的發展,首先要進行的工作就是對當地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地區的優勢,在對民俗風情的運用方面不會出現本末倒置。才可以避免出現生搬硬套,肆意拼合等將民俗風情庸俗化的現象。地區旅游項目進行開發的時候,文化內涵一定要被包括。我國有著世界上頂級的旅游資源,比如被選為自然遺產的九寨溝景區,由于此區域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所以為其注入歷史文化的實施性就相當高,政府應該對其進行良好的文化包裝,讓此對游客的吸引力度越來越大。
取精華棄糟粕,從思想意識引導到行為制度限制來消除各種消極影響。外入文化對當地肯定會造成一定的沖擊,旅游開發地要對外來文化有著正確的認識,求同存異才是根本,本地傳統文化進行宣傳的時候,對外來文化要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其中好的部分,進行辨析,將內涵豐富,并從意識上,行動上,制度上來抵制各種消極影響。
培養有專業素養的民俗文化專家。培養對民俗資源科學評價的旅游行業高素質人才,加強對相關知識及理論的研究,并培養以民俗風情為核心的文化繼承人員,傳播人員。為了將民俗文化的研究變得更具有說服力,調查人員必須要走訪各地的民俗風景區,然后開展普查工作,在實際的考察工作中總結經驗、發現不足,發覺研究的新課題,為民俗風情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
近些年來,旅游行業中,國內外學者已經將焦點放在了民俗資源的影響研究上面。本文作者通過不斷地查閱資料、閱讀書刊,根據前輩的研究基礎,做出了一部分關于民俗方面的討論,唯物主義辯證觀在這些方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通過研究發現,民俗旅游的開展可謂是利弊相成,既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也會使當地受到嚴重的外來文化沖擊,從而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政府應該召集一系列專家進行探討,如何能在旅游業開展的同時,又能保證外來的文化無法沖擊這里,將外來游客帶來的影響進行消除,對民俗風情進行保護,為民俗旅游業開辟一道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者單位: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