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春婷
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述評
賓春婷
時至今日,馬克思主義仍未過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見長,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是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論述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
我國學者郝貴生在其論文《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就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下文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的研究現狀、研究范式和方法、現實意義和價值導向、相關述評出發,層層推進,以期得出對此論題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從目前國內出版的專著來看,筆者利用讀秀中文搜索,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為目次進行查詢,共查詢到相關著作7部,市面上沒有出現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為篇名的圖書,就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的論述也只見于一些著作的部分章節。但通過這些章節,筆者也可得出對當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研究的一些觀點。陳炳輝等著的《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該書從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來揭示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另外,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的條目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從發表的論文來看,筆者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為篇名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進行檢索,最早提及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的學術論文是1983年高紀輝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6期)。
關于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少,年增量緩慢,但論文質量逐年提高。究其原因,一是自學術界開始關注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問題開始,對這一理論的探索便開始不斷升溫,日漸成為但近學界的研究熱點。二是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的隊伍日益擴大。有賴于近年來各大學報、社會科學雜志和相關期刊對此課題研究的成果的肯定,這一領域研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也吸引了大量旨在于學的研究者進行艱苦的探索。可以說這一研究群體是在不斷擴大的。馬克思主義有別于人類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之所以說目前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一則研究群體數量少,力量單薄;二則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氛圍低迷,社會認可度亟待提高;三則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理論性強,研究難度大。
首先,目前研究馬克思主義或正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力量主要來自高校師生、黨政機關宣傳部門、自由研究學者。而這一方面的高校師生群體多是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說政治學院、政法學院)、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其他學院教師。因此,從人員數量上是不占優勢的,那么對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夠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研究的時間刻度上看,目前我國對此類研究的起步時間晚,進步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到了2005年才設立,當時在本科階段設置的專業方向僅為“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研究數據表明,目前獨立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的院校多是師范院校,招生名額也是少之又少,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力量的薄弱。
在博碩士階段,全國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高等院校達30多所,一級學科下分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代史問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建設與管理(個別院校開設)等二級學科。在這一階段專業研究更加細化,界限更加分明,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專業范疇也遭到其他專業導師與學生的抵制。
其次,受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人們在專業和職業的選擇上也傾向于“熱門專業、高薪職業”。本著商人逐利性的原則,個人也是在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各種抉擇。一方面,這是對現實情況的現實選擇,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浪潮下,主次開始變換。另一方面,這何嘗不是國內外社會思潮涌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表現,西方資本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潮、普世價值等方面的思想觀點來沖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沖擊我們的國體、政體、我們的國民心理和慣常認知。加之,從歷史上看,我們遭受過慘痛的“十年文革”,那是對高級知識分子的摧殘,使得教育出現斷層,也使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研究不能秉持真確的態度以得到科學的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的準備工作長期推后。
最后,馬克思主義研究本就是理論性極強的工作,它要求研究者具備過硬的知識水平、極強的思維理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絕對認同。從概念體系方面來看,批判的實質是“揚棄”,是對事物的辯證否定,批判的對象不只是客觀事物,也包括理論本身,批判的目的是使事物更加完善,最終推動社會發展。從研究視角來看,當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研究視角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概念、現狀、問題、模式、途徑等。如劉麗《基于馬克思主義批判性思考的哲學啟示》文化學刊,2015年)一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批判性、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性所引發的思考這三個方面來指出批判性概念及其表現形式、批判性的生命力從而進一步得到對思想文化、知識成果的正確批判方式。此外,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研究的方法多是采用概念分析法,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求突破,力求創新。在注重跨專業、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下進行理論探索。
綜上所述,筆者在參考了有關學者對馬克思主義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應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性與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分析等相關內容后認為:批判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源泉。相關學者在進行馬克思主義批判性的研究時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必須以通過分析這一理論而得出科學的“中國方案”以解決當前的“中國問題”為前提,必須堅定理想信念以不畏各種強權、拒絕各種誘惑,必須具備十分的勇氣和毅力。除了學者自身的堅持和努力外,國家也應加大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重視,從政策層面給予鼓勵,加強輿論宣傳,從科研基金到個人待遇都應有所改觀。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