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誠
建國后我國的對外政策
金誠
本文從分析建國后我國各個時期的對外方針為切入口,全面闡述了我國對外關系的格局,對我國在新世紀如何發展同外部國家的關系和如何進行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國的對外政策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經濟發展程度高度相關。梳理建國后我國的對外即外交政策對于理解今日中國之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國的對外方針是和該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的,國家利益是一國制定對外方針的出發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人們的政府,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的對外方針從起始到發展全面外交,正是中國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的外交方略,對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有重大意義。
中國對外關系的主要原則由周恩來總理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即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我國外交政策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亞洲一個偉大的民族實現了獨立。但是,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封鎖和中國亟需待興的經濟,國家主席毛澤東高瞻遠矚,實行以下三項外交方針:“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就是指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不承認舊國民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署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以嶄新的面貌開展建國后的外交工作。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仍是積貧積弱的國家,且舊國民黨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為打開新政府的外交局面,我們必須首先清理舊政府同各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條約,清除舊條約的影響,使新生的政權以嶄新的面貌開辟新的外交之路。
“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所謂“一邊倒”,就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己的對外政策上不“騎墻”,而是堅定地站向社會主義蘇聯一邊,因為人民共和國從他成立的那天起,就是新生的民主國家,不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外交。20世紀60年代,中國接受蘇聯專家的援建,逐漸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經濟逐漸走向工業化,此時,中國也打開國家的大門,同世界多數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的14個國家,中國的外交向前走了很大的一步。
20世紀70年代外交風云。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70年代以前,由于蘇聯的經濟、軍事一直處于劣勢,因此美國占據了上風,中國同蘇聯的關系也從友好發展成局部沖突。中國與美國的關系堅冰始終未能打破。
在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防守的地位,美國亟需改善同中國的外交關系。美國總統尼克松終于在1972年2月21日實現了對中國的破冰之旅。1978年12月15日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握手言和,對于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有歷史性的意義。中美正式從互相封閉走向互相交流,對于兩國的發展至關重要。
1972年9月29日,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兩國政府簽署《中日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外交。1978年12月,中共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是中國經濟建設中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大會,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從此,中國走向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在這個時期,中國提出不與任何大國結盟,實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政府先后同英國、葡萄牙談判商討香港、澳門回歸事宜,并達成聯合聲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這標志著中國的統一大業正有效進行著。
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美國加緊研究科學技術,與蘇聯的爭霸正酣,此時,蘇聯國內陷入經濟、政治危機,隨時有垮臺的危險。
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垮塌,中國頂住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政治滲透并于1992年中共召開黨的十四大,確定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經濟開始走向快車道。
美蘇爭霸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蘇聯解體也意味著世界兩級中的蘇聯失敗,這也昭示著冷戰的結束,世界從兩級逐漸向多極化演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種政治、經濟國際組織相繼成立,中國也成為他們的成員國,說明中國更加積極地走向了世界舞臺,當時,中國加入的國際組織有: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同時,歐盟也是世界上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發展起飛;2008年中國舉辦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的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開展全球外交,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是西漢中國使者張騫開辟的從中國長安出發,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商貿之路。絲綢之路見證了古代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融合,是連接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走廊。
新世紀,中國沿著古絲綢之路,加大對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帶一路”新的外交格局,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秉承“絲路精神”,中國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中國正以一個負責大國的身份參與世界的競爭和挑戰。
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影響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大國關系無疑是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中國同歐洲國家的關系。我國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期,處理好外部關系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民族復興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國的對外關系和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狀況也是密不可分的,建國初期,我國受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經濟發展模式上仍是計劃經濟,對外主要和第三世界國家交往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春天,建設一個強盛繁榮的中國成為中國發展的主題,中國的經濟實力一步一步提升,中國的外交局面也不斷打開,中國同各發達國家的關系發展起來。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