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以立
愛如晨曦,給孩子一個未來
文|徐以立
在小雨綿綿中,記者跟隨晨曦社的社長周晨走入位于浦東新區北園路上的、裝修中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邊門。走了十幾分鐘,在腳手架間七彎八拐后,在一棟不起眼的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招待所小樓前,他停下了腳步,告訴記者:“這就是‘愛佑·一汽—大眾奧迪上海寶貝之家’(以下簡稱為‘寶貝之家’),這里的孩子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福利機構的病患兒童,這里成為了他們溫暖的家。在這里,晨曦社也為孩子溫暖的未來‘保駕護 航’。”
周晨,公益社交平臺晨曦社的社長,也是創始人之一。“我和小伙伴們相聚在此、并肩同行,愿意善盡公民責任,向民營孤兒院伸出援助之手,來關愛弱勢兒童。我們的期許就是如同日出之晨曦,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他說。目前,晨曦社擁有志愿者2000多位,為“寶貝之家”“新生命之家”“家百濃兒童中心”和“閃耀之星”盲童孤兒院這4家民營福利院提供服務。
愛佑慈善基金會是國內第一家由企業家發起并管理的民間慈善基金會,救助對象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白血病兒童的孤兒救治和援助。2011年9月,該基金會設立“愛佑新生”病患孤兒醫療養護項目,截至目前,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病患孤兒養護項目。同年6月1日,“寶貝之家”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內落成運營,通過設立獨立的和集兒童房、特護室以及兒童活動中心等功能區域于一體的“嵌入式”的養護中心,為急需救治的病患孤兒提供特殊撫育、手術治療和養護康復,幫助他們獲得新生,擁有美好未來。5年來,“寶貝之家”累計接收救治了906名病患孤兒,其中的843名成功完成救助,一部分孩子已經被愛心家庭收養。

01 志愿者的陪伴讓孤獨的孩子們重新高興了起來
下午5點,因為孩子們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所以在經過消毒、用免洗手液凈手、穿上一次性鞋套等一系列防護措施后,“全副武裝”的記者才跟隨周晨進入孩子們的玩具房。室內,晨曦社的志愿者早已用心陪伴孩子們多時。他們雖然普遍都是“85后”,但是對付孩子們還真有一套,有的耐心地陪孩子玩各種玩具,有的和孩子互動,有的給孩子讀繪 本……
看到周晨進入房間,平素和他很親近的一個孩子立馬從志愿者的懷中伸出手,向他要“愛的抱抱”;周晨也很自然地接過孩子,邊抱邊哄了起來。看著孩子被逗得咯咯笑的樣子,看著其他的孩子充滿好奇和希望的大眼睛,看著他們蹣跚卻堅定向前的腳步,記者和在場的志愿者一樣都感到非常欣慰。這些原本稚嫩、無助、孤獨的小生命在“寶貝之家”的護工媽媽們和晨曦社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次上演著生命的奇跡。采訪中,一位志愿者說:“當看到孩子們簡單笑容,如同茉莉花上熠熠閃爍的晨露沐浴在晨曦里時,我覺得世界瞬間美好了起 來。”
屋外清風徐徐,屋內笑聲朗朗。在志愿者們的陪伴下,孩子們沉浸在愛的暖流中。

02 “50后”“老爺叔”和“15后”“小孫子”其樂融融
除了擁有常駐志愿者,晨曦社還與多家企業和機構合作,成立公益小分隊來面向民營福利院提供服務,其中就包括滬上著名的“藍血人組”。
說起“藍血人”,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倪匡的小說《衛斯理》,其實這是申花球迷“藍魔”的自稱。而“藍血人組”就是他們組成的公益小分隊,定期服務“家百濃兒童中心”。周晨說,因為服務對象的要求,所以每次參加公益活動的名額很有限,“我們的志愿者都以參加‘雙11’搶購的熱情來搶那幾個名額,‘他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說著說著,他爽朗地笑了起來。
周晨說,在“藍血人組”,有一位“50后”球迷志愿者“老爺叔”特別引人注意,每周的活動幾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他的朋友圈也基本都是關于公益的消息,“公益,已經成為他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了”。
由于“家百濃兒童中心”遠在川沙,家住在上海南站的“老爺叔”每次都要坐22站的地鐵,提著水果去參加活動。周晨說“老爺叔”是真心把那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去愛護的。他和其中一位孩子的關系特別親,就如尋常人家的爺孫倆一般。孩子每到周末就一直嘟囔著:“我要爺爺。”臨別時,一定會說:“爺爺,下次記得看我呀。”
不久前,孩子被一位香港商人領養了。周晨說他深深地記得知消息后的“老爺叔”的表情,“五味雜陳。這時候志愿者的情感就特別復雜,一方面為孩子們感到開心,因為他們要開始全新的美好人生了;一方面又特別不舍得,因為相處了那么久,彼此之間相處得就和家人一樣了,突然要分別了,真的是舍不得”。
因為晨曦社大部分都是“85后”的年輕人,所以記者很好奇:“在這里,有年輕人因公益而喜結良緣嗎?”“有啊!”周晨和副社長小云朵(化名)不約而同地說,有兩位年輕人在“家百濃兒童中心”服務時相知、相戀,“公益還能讓兩個年輕人心心相印,這讓我們完全沒有想到。2015年,我們還為這對年輕人在他們開始相戀的地方—‘家百濃兒童中心’策劃了一場求婚儀式,特別有意義。”
聊起在公益服務中最難忘的事情,出乎記者的預料,小云朵舉了一個服務民營福利院以外的例子:“小潘是我的一位同事,他內向樸實的性格讓我不曾了解他的苦痛。直至有同事來拜托我幫忙掛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號,我才慢慢了解到小潘的兒子在兩歲左右發生了顱內出血,從此全家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來到上海后,全家靠小潘2100元的工資和奶奶撿拾廢品的收入為生。所以每月3000多元的醫藥費讓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欠下了幾十萬元的債 務。”
獲悉這個情況,晨曦社的志愿者立刻行動起來,他們不僅來到南匯,走訪小潘家庭,了解實際情況,“他們住在潮濕的出租屋里,屋里還堆滿了奶奶撿拾回來的廢品。如此糟糕的環境卻是孩子術后恢復的場所”,之后還籌資為孩子做手術。

03 志愿者給孩子讀繪本
令人欣慰的是,小潘兒子的病情有了好轉。于是小潘覺得自己應該回報社會。他不僅主動婉言謝絕了晨曦社的后續幫助,還捐錢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希望讓更多患病的孩子多一份生的希望,“這是一場公益的反哺,受過幫助的人更懂得幫助別人的重 要性”。
公益是什么?這是我們經常會捫心自問的問題。記者覺得“藍血人組”的活動總結寫得非常好:“有時我們常常會心疼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沒有相似的經歷,但仍希望每個人都能懷揣善心,對需要幫助的人和力所能及的事施以援手。就像我們總是記得別人給予的好一樣,我們的一點幫助,也會成為他們人生中長長久久的溫暖。”
出了玩具房,“寶貝之家”的周老師給周晨和志愿者們送來了一盤薯片,“這是用你們上次送來的橄欖油來炸的,少油又健康,你們嘗一嘗”。談話間,她有如對自家小輩一般熟稔和親切。
晨曦社和“寶貝之家”合作很多年了,親如一家。因晨曦社志愿者誠懇耐心的服務,出于信任,“寶貝之家”破例將平日里不對外開放的晚餐后的陪伴時間給晨曦社。周老師說:“因為他們做得真的很好,孩子們也很喜歡他們。所以我們愿意讓他們多陪陪孩子。而且如果‘寶貝之家’有任何困難,我也會第一時間給周晨打電話。他也會立馬趕來幫助我們,真的很感謝。”
除了服務民營福利院,晨曦社每個月會面向志愿者進行物資募捐、線上捐款,每月還會在長寧區的玫瑰坊進行愛心義賣活動。每月,他們都會為服務的民營福利院送去孩子們需要的食品、尿布、桶裝食用油等等,這大大減輕了民營福利院的負擔。晨曦社專門請志愿者Diana擔任財務總監,從創辦之日起,每個月堅持對社會和志愿者公開財務報表。
“公益組織的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這不僅能提高組織的公信力,還能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邁上新臺階。”周晨說。
晨曦社成立于2015年,最開始一共有5位創始人。一路下來,只有周晨堅持到了現在。但是在公益路上,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剛做公益時,我們僅僅憑著一腔熱情,沒有想太多。雖然有困難,但是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現在我們想解決如下的問題,比如如何讓志愿者能在公益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如何緩解組織內部管理人員的嚴重流失等等。”
不過,周晨還是很樂觀的:“晨曦社是民間的草根公益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專業使命感和行動力。而凡是青年人愿意投身公益,都是有些專業能力和理想的,希望通過理想的實現體現個人的價值。所以草根公益組織所做的公益不只是概念和口號,而是踏踏實實去服務,使有需求的人群能夠受益。太遙遠的事情我們不說。但是未來,我們還是會繼續發揮青年的力量,在服務民營福利院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把這件事情做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