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個晝夜不消停的小世界。人們通宵達旦,可以過得新潮,紋身、酒吧、滑板;也可以過得傳統,大排檔里觥籌交錯,路邊攤上面線糊解酒,美食隨處尋得。在閩南,越夜越浪漫。

若行于夜間閩南,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晝夜不消停的世界,人們通宵達旦,夜成了一個新的舞臺。年輕人是這個劇場中最歡騰的演出者,就如小蟲和他的朋友們。于他們而言,用喜好填充黑夜,總歸是快活的。
廈門街頭文化整體氛圍蠻酷的
周六晚上的“街去”酒吧中,聚滿了裝扮潮流的年輕人,這群來自全省各地的長板玩家在參與了“街去”組織的長板大賽后,在這小酒吧里狂歡,觥籌交錯,身姿舞動。小蟲是一個紋身師,也是“街去”空間的負責人之一。這個小天地里,簇擁著紋身、滑板、涂鴉、說唱、酒吧這些年輕時尚的元素,聚集了一些熱愛街頭文化的年輕人。“廈門的街頭文化資源算是可觀的,整體氛圍蠻酷的,年輕人總喜歡酷的東西”,小蟲在考慮怎樣利用這個平臺,更好地凝聚散落各地的瑣碎群體,塑造福建的街頭文化氛圍。
“街去”坐落在沙坡尾,找上他的時候,他正在給顧客紋手臂。他的臉離手臂很近,目不轉定地盯著紋路,紋身機在走動,卻不見晃動。據說,最早開始練習紋身的時候,紋身師會找來豬皮練習,即便已是得心應手,在人的皮膚上上演時,依舊可能出現掌控不住紋身機,而畫不直直線的窘境。工作室里的音樂震耳欲聾,小蟲像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為所動。暗紅的“歡喜就好”四字烙印在手臂內側,這個細皮嫩肉的部位,在紋身針的伺候下,雞皮疙瘩聳立,手臂的主人有點坐不住了,身子往下滑,另一只手緊抓著椅子,形體的“扭曲”,倒讓“歡喜就好”更為醒目。

正在工作的小蟲看著“很酷”,一如活躍在沙坡尾這片區的年輕人。他戴著一頂黑色漁夫帽,素雅的白衣加上牛仔褲,講起話來,聲音不大,不仔細聽,總會消泯于嘈雜的音樂聲中。溫和,是我對他的印象,如果不是手臂上的紋飾,眼前的他更像是一名學者,而不是紋身師。
養生不如大快朵頤來得重要
小蟲的工作室從下午開始營業,直至晚上。這種營業模式在紋身工作室里很是常見,小蟲的師兄雕偉擅長滿背、花臂等大紋身,許多客人不愿在這漫長的紋身時刻被叨擾,更是時常于深夜才前往其工作室。紋身與夜,脫不了干系,仿若夜容納了這份刺激與放肆,讓人更為果敢和狂野。人們或是將紋身當作個性裝飾,或是一種情感訴求方式,紋上小孩子的腳印,紋上一張廈門到莆田的車票,紋上去世親人的肖像。小蟲調侃道:“情感訴求的話,那是不是該紋上一個二維碼?”
凌晨兩點,小蟲結束一天的工作,約上雕偉等幾位紋身師朋友吃宵夜。這樣打發黑夜的聚會時隔幾天總會約上一次,大排檔則是他們忠實的選擇。這個時候的沙坡尾,白天熙熙攘攘的網紅店關門了,沒了人潮的街道上,一群精神抖擻的紋身師并行,衣服未能全部遮掩的紋身在燈光下益發醒目,畫面倒是奇特。他們輕車熟路地走進一家大排檔,與老板打個招呼,點上幾盤菜和酒,聊開了趣事與工作。菜肴與啤酒鋪滿了大方桌,他們倒肆無忌憚地開起了“養生”的玩笑。所謂的“養生”,在這工作之余,在這冬日深夜,在這好友美酒相伴下,遠不如大快朵頤來得重要。

跳脫對閩南人“local”的聯想,在短褲花襯衫、平頭大金鏈之外,在斗笠花頭巾、藍衫大黑褲之外,一群傳統又時尚的年輕人活躍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用年輕潮流的方式,活得自我,傳遞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沉迷,而夜是他們的舞臺,越夜越浪漫。
三座城,三碗面
食在閩南,是件幸福之事,而來一碗閩南的面,既是風味的享受,也是一種文化窺視。

盤踞在福建東南一隅的廈漳泉,地形雖以山地、丘陵為主,漫長的海岸線卻也為生于斯的人們帶來了更多元的食物來源。與海的依存,一則人們以海為田,食于江海,再則人們揚帆出航,走出小世界,也帶回了異域的飲食風格。海對于閩南人的饋贈,即便在“面”這種從北方傳入的食物上,也可見一斑。
相較于北方面條的筋道柔嫩,品種的五花八門,閩南的面條倒是實在得有點“笨拙”——以堿面為主,偏細,質感軟,面條本身并不存在過多花樣。這與南方許多地方的面條一樣,增加大量的堿大概是用來彌補南方所生產的小麥筋性差的先天不足,再則減緩南方潮濕氣候下和好的面變酸的速度。不過,當堿味偏重的面條撞上海鮮和外來飲食文化的時候,化學反應發生了——湯頭和澆頭才是閩南面條的重頭戲,無論是漳州鹵面、廈門沙茶面,還是泉州的牛肉面,海鮮或是大骨熬制的湯底,抑或是異域傳來的香料,澆頭的做法,都讓閩南的面,變得風情萬種。
漳州鹵面料足充實,參與了漳州人一生的各個重要時刻,面如其人,腳踏實地,實在而傳統;沙茶面里的沙茶調味,毫無疑問地見證了閩南與南洋的交流;牛肉面里口感別致的牛肉與牛肉丸,制作方式是從與泉州交往許久的阿拉伯人那學得的,冬夜飲酒后,來一碗料足而熱氣騰騰的牛肉面,正是對口腹最好的慰藉。
面店如茶館,一句有腔調而親切的“你好”“面來”,像是相識已久的老友在問候,如若閑暇,“以面代茶”,話叨人生,倒是別趣。
廈門沙茶面

“沙茶”本為“沙嗲“,從南洋傳入閩南,因閩南語中“嗲”的發音與“茶”相似,終成“沙茶”。沙茶醬由花生、丁香、陳皮、辣椒、蝦仁等原料研成末,添上油、鹽等調料熬制。沙茶熱湯色澤紅黃,嘗上一口,微辣、滋味醇厚,加上填滿其中的海鮮與肉,滿足感油然而生。
“加什么料?”在你還在難以抉擇的時候,老板已經駕輕就熟地報上各種食材,“海蠣、魷魚、蝦仁、瘦肉、鹵豆腐、鴨血……”配料一類已是成品,另外一類需要在熱湯中燙過。這湯是每天熬上多時的大骨湯,配料在一直翻騰的大骨湯中過水之際,面條也已在清湯鍋中燙熟。

“你來啦!”與沙茶面老板閑聊之際,他總是時不時與他人打上招呼,起身上前,過水加料,直至沙茶面完成,不消一分鐘。“面來”,端上矮桌,與客人閑聊幾句,滿臉的笑意讓他那一身白衣更為耀眼。與沙茶面相伴四十年,這面于他而言,早已不僅僅是生計來源。小時候吃上一份沙茶面是件奢侈而幸福的事,“七十年代工資低,一天打工才七毛五,沙茶面一碗就要一毛五,已是相當貴了。只有在家長發工資的時候,才敢提議吃面。”而后,他與友人在八市開了個沙茶面鋪,兩張料理臺,五張折疊木桌,幾把竹編凳,四十年如一日。街坊鄰居不斷搬離這片廈門老城區,不過這份面,卻也成為他們對于八市的一個牽掛。過來八市買菜的老友們,總會前來吃上碗沙茶面,聊聊生活,聊聊過往。在這八市一隅,缺了茶,卻缺不了故事與人情,來碗沙茶面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憑借。
“慢走,再來哦”,他們在陪著八市變老,這碗沙茶面卻依舊。
漳州鹵面
鹵面看似一眼望不到底,黏稠油膩,實則稠而不渾,清淡爽口。濃稠的湯底是它的特色,用魷魚干、蝦仁、香菇、肉絲等在熱鍋中炒熟后,加豬骨湯熬制,然后放上白糖、食鹽等調料,用地瓜粉勾芡,調成鹵料。澆在過完熱湯的面上,再加上鹵蛋、鹵肉、筍干等配料,終成一份料足的漳州鹵面。
有人曾把廈、漳、泉三地人的性格比作唐僧、沙僧和孫悟空:相較于廈門特區的得天獨厚,人見人愛,相較于泉州人的敢拼不安分,好似沙僧的漳州人,不多言,一步一個腳印,沉穩樸實,“憨”而實在,就如這碗實在而富足的面,讓人嘗得到滿嘴的富足與真誠。
鹵面是大小場合都能出現的“角兒”,它參與了漳州人一生中大大小小的重要時刻——從呱呱落地到結婚、喬遷,人們都用鹵面來與親友共享歡樂,甚至人的離世也少不了它的身影。這碗面傳統又多情。
泉州牛肉面

冬夜凌晨十二點上牛肉面館,可容納20多人的小店鋪里依舊坐滿了食客。泉州人對牛肉的喜愛,可見一斑。
不同于自家做的清湯牛肉面,這碗牛肉面咸辣得當,裹挾著中草藥的香味。泉州人在牛肉中添加當歸、八角、桂皮等加以提香,悶墩上一定時辰后,肉質鮮嫩有嚼勁。老板說,泉州的宰牛方式是跟阿拉伯人學得的——殺牛時放掉牛血,這樣牛肉在烹飪的時候不會因為血蛋白凝固而導致肉質過老。
泉州人對于牛肉的喜愛與處理得道,多與對外來交流所帶來的飲食文化相關。千年前阿拉伯行至泉州,帶來了牛肉的食用風潮與咖喱等各種調味,這種飲食習慣直至今日還影響著泉州。這種對外交流形成的生活習慣與文化積淀,也成為了泉州人的驕傲。小小牛肉店里的老板,聊起泉州的歷史,侃侃而談,聊阿拉伯人與牛肉的故事,泉州對于各種信仰的包容,還有泉州那悠久的海絲文化。這份牛肉面于他而言,厚重得讓人幸福,吃的是風味,也是一種驕傲。
吃飽了再睡
在閩南,很暢快的一件事莫過于在夜里能隨時隨地找到吃的地方,這是一種及時而真誠的慰藉,對胃如此,對人亦然。即便是冬日深夜,依舊有不少人樂于蹲坐在路邊,來碗小吃,享受這吃飽了再睡的極大滿足。
泉州
南俊路

泉州的美食散落在大街小巷中,尋找泉州傳統美食,南俊路是不可錯過的一條。在這里,諾大的牛肉火鍋店里坐滿了人,翻騰的牛肉湯成了冬日及時的慰藉。即便外面寒氣逼人,啤酒在此也缺不得,畢竟火鍋大餐,總是人們歡聚與暢飲的良機。不遠處的牛肉面店里,彌漫微微中草藥味的牛肉誘惑著人們,連名字“網紅”都是老饕們所取的。面店還“與時俱進”,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將堿面換成泡面,更為誘人。街角的那份連泉州人都首肯的面線糊,等候著飲酒歸來的人,人們總喜歡在飲酒之后,來份面線糊,來碗牛肉羹,醒一醒酒。
領show
如果想過個新潮而動感的夜晚,領show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大大小小的酒吧與餐飲店讓這片老工業區變了個身。燈光幽幽,音樂充耳,人們總能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酒吧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或爵士,或搖滾,或民謠。這里給泉州本土的音樂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如若來得正當時,舞臺上那抱著吉他,輕聲吟唱的,可能正是你喜歡的偶像。
漳州
新華西路
新華西街靠近漳州人休閑的中山公園,提供了眾多“管饞不管飽”的小吃,其實也并非不管飽,只是人們總不甘愿一份美食就填飽了肚子。這里的小吃更似零嘴,連子圓、麻糍、煎糕、三角餅、四果湯,若是意猶未盡,還有漳州出名的鹵面伺候。這里最適合慢慢走,慢慢吃。
云霄
這個漳州底下的小縣城堪稱宵夜天堂。生活節奏慢的云霄人,一天真正的開始,是起于黑夜,甚至一些店鋪就是專門候著夜幕敞開的。這里的人,嘴刁,即便是海蠣煎這種閩南尋常小吃,他們還要深究,油是否是自家提煉的豬油,地瓜粉是否是精洗過多遍的細粉。大排檔里,冰柜水箱里是正當季的新鮮海貨,食客聽憑推薦,最多問上“怎么做”;上桌的海鮮與其活著的時候,可能也就多了姜絲、蔥花等提味之料,鮮得很。
廈門
文塔—中山路
這片老城區遍布著閩南的傳統小吃,深得其道的人即便店鋪飲食環境不佳,也樂于就著矮桌椅與快餐盒,大快朵頤。“正港(地道)”是老食客們對于這片區食物的最高評價,單單面食即有多種,酸筍面、沙茶面、拌面、冬粉、面線,加上老廈門人喜歡的花生湯、油條、炸棗,吃得一口地道,吃得一口滿足。
明發商業廣場
明發位于廈門島最中心的蓮坂地段,是最熱門的夜宵聚集地,凌晨四五點,觥籌交錯、劃拳嬉戲的場景依舊。這里的飲食像是個“大亂燉”,你能吃到各地美食,日料、韓食,川菜、閩菜……最常見的是小龍蝦,龍蝦店“肆虐”,食客如上癮一般不斷光顧,一只接著一只,顧不及擦拭的嘴角是對這美味的最大肯定。大小排檔的“攻城掠地”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海鮮大排檔、燒烤擼串、各類火鍋店,應有盡有,遍布的食客總讓人對白天明發的冷清感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