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楠
少數民族法制建設中習慣法因素的整合
◎王浩楠
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的國家法制建設中就有跟少數民族習慣法融合管理的傳統,少數民族習慣法屬于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習慣法,因此逐漸成為了我國國家法律的重要補充內容,形成了少數民族有效的控制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重點探討了少數民族習慣法的存在對我國法制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
習慣法跟國家制定的法制有一定的區別,習慣法并不是國家統一制定的,而是由民間百姓認可和制定的,習慣法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約束,很多時候習慣法的內容體現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統治階層意志,反映出了當地的社會秩序。習慣法的保護范圍比較狹窄,只根據局部地區的人群產生管理約束作用。少數民族的習慣法是少數民族社會群體中的行為規范,是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文化積淀。
習慣法的產生。早在原始社會中就出現了習慣法管理模式,原始社會的生產水平較低,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原始人類根據當時的社會關系制定出了相對應的行為準則,例如說禁止族內通婚防止近親結婚、為了抵御危險產生血族復仇習慣法等。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習慣法是依靠于社會權威來提出和監督管理的,例如說村里的村長、寨子里的頭人等,習慣法產生之后我國開始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社會群體中出現了皇族、教權、行會權、幫權等勢力,地方割據勢力長期存在,中央政權鞭長莫及,導致中國社會中的習慣法不斷地得以延續發展。
少數民族習慣法來源。改革開放之后,少數民族習慣法在民族地區逐漸發展起來,少數民族的習慣法是當地少數民族人民共同制定的,有生產和生活經驗作為依據,跟各地區少數民族的倫理價值觀相統一。目前農村發展缺少跟家庭、國家連接的中間組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法律建設逐漸更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法律是引導和控制人們行為的重要存在,只有具備系統完善的法律才能夠對社會實現有效的管理。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差異,因此任何法律內容都不能夠一刀切的簡單管理,對于某些社會關系不能一一觸及,為了能夠讓法律做到人人平等、家喻戶曉,需要習慣法的補充和延伸。
少數民族習慣法的重要特點。少數民族習慣法通常都是使用比擬的方式,利用具體直觀的形象,更加貼合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實際,更加具體性。少數民族習慣法具有鄉土性的特點,進口鄉村生活,符合傳統、簡單的生活行為模式,利用鄉土性傳說、歌謠來引導人們的行為。
立法方面。習慣法是人類社會形成階段最初的法,也是法律的重要起源,目前我國少數民族習慣法已經存在了兩千年的歷史,能夠有效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鞏固民族團結,至今少數民族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資源,對于我國的法制建設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首先習慣法的存在告訴我們,法律離不開社會群眾,需要跟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相結合,獲得社會群眾的認可。民族法治是建設需要根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點進行設立,要具備當地民族的特點,當地一部分習慣法內容代表了少數民族的利益,同時也符合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例如說習慣法中關于維護社會治安、保護生態環境、鄰里關系和睦等內容,能跟國家法制建設一起祈禱調節社會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我國的法制建設需要借鑒先進的國外發展經驗,但同時也需要充分的利用本地資源。相比起法律內容來說,少數民族習慣法更加具體細致,也更加有針對性,因此有效促進了我國少數民族法制建設的實施。
執法方面。法律是針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言論權益和義務進行規范化管理,但是再完善的法律也不能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習慣法能夠有效地彌補法制建設的缺陷,法制建設內容很多具有抽象性特點,而習慣法則能夠更加貼合人民生活實際。例如說金秀長垌鄉六架村的石碑上第五條規定要求,凡是本民族結婚的男女青年,不允許買賣婚姻,不允許高收費,不能超過500塊錢,跟其他民族結婚也要限制在1500塊錢以下,超過數額則歸村處理。
普法宣傳方面。即使法律的內容再完善、再正確,也不能帶動社會全部成員的自覺性,而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內容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是因為習慣法是少數民族代代相傳的,具有潛移默化的傳統影響力,因此在進行法制建設宣傳活動時,需要結合當地民族的實際情況,利用少數民族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尊重少數民族的民族利益,加強法制建設的宣傳。
法律監督方面。習慣法是少數民族自由的行為準則,因此具備全民族人一起監督機制,習慣法并沒有統一的監督管理機制,而是被分解到了被監督的全體成員當中,每一位少數民族成員都成為了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由于少數民族習慣法影響到了自身利益,因此監督變成了每個人的職責。例如說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規定,檢舉人員有重賞,而知情不報者則以同罪論處,這樣的監督機制值得我國法律監督職能發展的借鑒和學習。
習慣法存在的問題。很多少數民族已經習慣了自有的規則體系,出了問題很多村落都私設公堂,導致國家法律徒有虛名,影響了國家的司法統一。同時習慣法的量刑不一,很容易存在刑罰過重現象,任意性比較大。針對同樣的罪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被告和原告沒有文字記錄,缺乏嚴謹性、科學性,一部分習慣法跟我國現行法律相沖突。
由于民族間的差別不會徹底消失,因此少數民族習慣法和我國法制建設相融合的發展道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少數民族習慣法的研究,繼承優良習慣、改良消極影響,讓習慣法能夠更好的為法治建設服務。
(作者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