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波
?
大數據時代對地震監測預報問題的思考
黃建波
北川羌族自治縣防震減災局,四川 北川 622750
地震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涉災面廣的嚴重自然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多發、遭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所以任何時候,地震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威脅都不容忽視,切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因此,必須不斷強化使命意識,增強責任擔當,全面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努力提升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大數據時代;地震監測;預報;思考
作為實現了邏輯連接、遠程通信和高端服務的全球信息系統,自1969年產生以來,互聯網便與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并逐漸滲透于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層面。從2012年11月“互聯網+”理念的出現,到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再到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短短幾年間,“互聯網+”已成為國家級發展戰略。隨后,由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主辦的“互聯網+地震”論壇于2015年11月在京召開;蔡晉安等在2016年10月的第38屆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互聯網+地球物理”專題中進一步提出了“互聯網+地球物理”的基本概念、頂層設計和智能地球物理研究的構想——這一系列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聯網技術(internet technology,IT)并深受“互聯網+”時代影響的地震學乃至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其中,地震監測工作無疑也是互聯網技術的受益者[1]。
1.1 國際合作促使國際互聯網的接入
1971—1978年間逐漸形成的全國基本地震臺網,奠定了中國地震監測事業的基礎。1987年10月,經過大約5年的籌備和建設,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數字地震臺網,中美科技合作項目中國數字地震臺網(China?Digital?Seismograph??Network,CDSN)正式運行,揭開了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的新篇章。20世紀90年代初,CDSN數據管理中心(DMC)已通過互聯網與全球數字地震臺網(Global?Digital?Seismograph??Network,GDSN)進行數據交換;同期,依托于CDSN項目,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也在全國地震行業率先完成了計算機網絡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二期改造的新CDSN臺網,成為IRIS/GSN臺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互聯網改變工作模式
自1996年,隨著“九五”項目“中國數字地震監測系統”的實施,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字地震儀開始大量投入使用。其間,全國36個大震速報臺站通過計算機聯網,不再使用電報方式進行數據報送;分析預報計算機信息網(APnet)的建成,也使各省級地震編目部門不再使用紙介質或磁介質報送編目資料。顯而易見,利用互聯網,作為地震監測基礎性工作的速報和編目,摒棄了舊有模式,使速度和水平均得以顯著提升。
1.3 地震行業網推動新一代觀測系統的建設
21世紀,中國數字地震臺網進入規模化建設的新紀元。“十五”項目“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取得了豐碩成果。以原有48個臺站作為骨干網,國家臺網、區域臺網、火山臺網和流動臺網共同構成了新一代觀測系統[2]。地震行業網基于IPv6技術,在計算機網絡方面為該系統奠定了物質基礎,全面實現了各臺站與各區域地震臺網中心之間、各區域中心與國家地震臺網中心之間的數據傳輸。行業網為地震工作者構建了獨立、安全和便捷的工作環境,對于“中國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及其后的“十一五”項目“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的建設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2.1 充分認識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明確指出防震減災工作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做好震前預防工作,對于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及時獲取連續、可靠、準確的地震監測數據既是提高防震減災能力的必要技術基礎和關鍵環節,也是地震部門的核心業務。盡管,目前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對地震的準確預報仍是人類尚未解決的重大科學難題。但是,通過對地震活動和地震微觀前兆信息進行觀測、記錄和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地震發生的概率、時間、破壞范圍等進行預測,進而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能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傷害。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切實將監測預報工作作為公共安全和保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嚴格按照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2.2 全力提升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呈增長趨勢,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承擔的任務也將越來越重,要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必須全力提升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嚴格按照地震部門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預警項目臺站建設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重點預警區域臺站建設力度,增強對地震前兆信息的捕捉分析能力,嚴密監視震情變化。加大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力度,不斷深化“三網一員”體系建設,增強地震監測隊伍軟實力,提高群防群測工作水平,夯實監測預報基礎。以地震監測預報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地震預測預警新技術、新方法應用。依托“互聯網+防震減災”平臺,全面實現視頻會商、地震應急的實時指揮、集中辦公和信息互通共享。積極開展地震聯防區監測資料共享,全面落實震情跟蹤方案,定期組織震情會商,確保重大異常及時落實、分析、上報。
2.3 切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保障工作
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科學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項工作盡管不是中心任務,但是卻能夠影響中心,不是大局卻能夠牽動大局。尤其是地震的監測預報工作,做好了社會效益難以估量,做不好可能會使多年經濟社會發展積累的成果毀于一旦,甚至會干擾和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進程。因此,地震部門要加強對縣區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指導監督力度,全力推動各種先進監測預報方法及經驗的推廣應用。財政部門要不斷加大對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投入,逐步探索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3]。要將地震的監測預報工作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切實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充實人員和經費,確保將地震的監測預報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還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進來,把對地震的監測預報工作作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努力為“爬坡過坎、追趕超越”作出積極貢獻。
互聯網是科技發展的產物與動力,“互聯網+”更為地震監測事業的發展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基于互聯網的地震監測及其發展正是監測基礎能力不斷強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和數據服務產品不斷創新的過程。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地震監測事業乃至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同互聯網發展必將殊途同歸。
[1]張小紅,郭博峰.單站GPS測速在實時地震監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2013(6):1928-1936.
[2]劉建中,唐春華,左建軍.微地震監測技術發展方向及應用[J].中國工程科學,2013(10):54-58.
[3]趙博雄,王忠仁,劉瑞,雷立群.國內外微地震監測技術綜述[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4(4):1882-1888.
Reflections 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in Big Data
Huang Jianbo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Bureau, Sichuan Beichuan 622750
Earthquakes are 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 that is explosive, destructive and widespread.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most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in the world.So at any time, the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on human society are nots allow to ignor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is a matter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nd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fore, we must constantly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mission,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nd strive to improv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big data age; earthquake monitoring; forecast; thinking
TN9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