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杭州第四中學同學參與討論
●李新葉
我最喜歡結尾處“我”把“明年該長個頭了”當作新年禮物的想法。“我”直率地相信了媽媽其實毫無依據的推論,并且認為“長高一些總是好事”,體現出“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心性,也透露出“我”對長高之后的期待。可見當時雖然物質匱乏,但是人們都簡單而快樂,沒有被物欲束縛。一個無奈的故事在明快的基調中結束,體現出作者對溫馨的童年、對淳樸的過去的懷念和熱愛。
●單曉曉
“穿上新皮鞋‘咯吱咯吱’這么一踩,每一腳下去就是一溜菱形小方框……”這是大年三十早晨“我”想象中穿著新皮鞋的場景。“咯吱咯吱”與前一句說的下大雪相呼應,從“一溜菱形小方框”可以看出,“我”雖然沒怎么穿過這雙鞋,但對鞋的樣子已經了然于心,對穿上皮鞋盼望已久、想象已久。這段描寫還與最后因為鞋子太小只能給弟弟穿,“我坐在床上,惆悵地看著大年三十滿地的大雪”,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戲劇性。
●李 騰
我最喜歡的是“我”在心里翻日歷這幾處描寫,“我”一次次被拒絕但又一次次充滿希望地想象下一個自己穿上新皮鞋的場景,充分體現了在困苦的年代,人們對難得的好東西喜歡又不舍得拿來享用的矛盾心理。穿鞋計劃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暗示著“我”終將穿不上這雙鞋。理想與現實形成對比,也顯示出現實總是殘酷的,而“我”是勇于接受現實、樂觀向上的。
●沈洛安
大年三十到了,“我”終于可以穿新皮鞋了。發現鞋子穿不進后,“我”先是松開鞋帶重新試,還是穿不進,就脫下厚襪子再穿,最終勉強穿上,腳卻非常難受,“我”只能“焦急地”叫來媽媽,“話里滿是埋怨”。這一段里既有動作描寫,又有心理描寫,還有傳神的比喻:“腳在鞋里是弓著的,像只委屈的老鼠。”將“我”內心的慌亂著急、委屈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通過講述渴望穿上新皮鞋最后終于有機會穿卻穿不下了這樣一個讓人忍俊不禁又無奈心酸的故事,表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經歷“期望—失望—期望—失望”的過程,想想真是心疼。
●姚心儀
文章有兩處對穿鞋子的具體描寫,第一次試穿時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因為父親平時是很嚴厲的,出門回來不會買禮物,只會跟“我”算舊賬,所以當“我”穿上父親買的新皮鞋時,心里是激動又害怕的。作者用了比喻手法,把“我”的興奮和鞋子的舒適描繪成踩在云朵上,同時通過“搖搖晃晃扭扭捏捏”等疊詞,強烈地渲染出“我”在父親面前窘迫尷尬的樣子。
●沈逸揚
文章第7段“我有點兒心虛地低下頭”中的“心虛”二字用得非常妙。“我”得到新皮鞋時非常激動、滿足、得意,可看到弟弟的復雜神情后,“我”卻“心虛”了,內心多了一層對弟弟沒有得到禮物的同情。
這個細節讓“我”的形象更豐滿,因為它反映出“我”其實是個懂事的孩子,這為最后“我”穿不上鞋子只能給弟弟穿時的自我安慰作了鋪墊。雖然很渴望穿上這雙新皮鞋,但真的穿不上時,懂事的“我”會自我安慰,不會鬧脾氣。
[劉群杰 供稿]
薦讀人說
謝謝同學們這么踴躍地作答。《小鞋子》是我小時候一段真實的經歷,如今看起來簡直恍若隔世,但其實就發生在二十多年前。貧窮的生活沒什么好的,哪怕是溫馨都帶著點兒心酸,大家不用經歷這些,很好。如果通過別人的經歷和故事能得到一些啟發和感想,更好。
李新葉同學應該心態不錯,他從一個溫馨掩蓋貧瘠生活的故事里看出了淳樸、懷念、熱愛,樂觀總是讓人快樂。
單曉曉同學很注意細節,大年三十早上想象中穿上新鞋的這段描寫,我的確有意用一些微小的細節來形成對比、體現情緒,被你看出來了。

圖:也 圓
李騰同學提到日歷的道具作用,眼光穩準狠。對我來說,當時只想到用這些來表現急切的心情。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故事才有節奏和吸引力。
沈洛安同學準確地找到了我發現鞋子穿不上時疑惑、焦急、委屈的心情。我現在還能回想起那份小小的遺憾帶來的焦躁和不甘,可能成長的確是這樣,不如意的事情總會有的。
姚心儀同學比較感性,看出了我想要強調的“鞋子是父親給我買的”,估計寫作文應該也是生動形象的吧?嚴厲的父親與給我買鞋子的父親,這兩個形象的對比是我有意設置的。而我拿到鞋子時不尋常的表現,也是為了表現自己收到這份禮物時驚訝、意外、欣喜的復雜情緒。
沈逸揚同學估計比較善良,他從“心虛”兩個字看出了我對弟弟的感情。的確,父母當時更疼愛弟弟,所以收到這份禮物時,我除了高興,也有愧疚。而我后來的釋然,也是因為鞋子沒有浪費,弟弟可以穿。
《小鞋子》這篇文章也曾被某地的高考模擬卷選為閱讀文本,說明文章本身有很多考點。大家看得這么仔細,紛紛答出了關鍵的細節對推動故事發展和營造氛圍所起的作用,想來面對語文卷中的閱讀題,是不會輕易丟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