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某出版社曾有意請楊絳出席其新出版文集的作品研討會,她婉拒了,并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楊絳先生雖已去世,但歲月的風塵難掩她的風華。
不看書,“一星期都白活了”
楊家世居無錫,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對楊絳特別喜愛。
楊絳排行老四,前面的三個姐姐都比她高。然而,愛貓的父親笑著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
楊絳八歲之后,先后在無錫、上海讀小學,12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在父親的引導下,她開始迷戀書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來啃,讀書迅速成為她最大的愛好。有一次,父親楊蔭杭問楊絳:“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說完父女會心對笑。
生活艱苦,她內心平和
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被搬上熒屏前,導演黃蜀芹曾專門去征詢錢鐘書和楊絳夫婦倆。楊絳邊讀劇本,邊逐段寫出修改意見。電視劇果然名聲大噪,一時在全國掀起熱潮,而出現在每集片頭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圍在城里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實際上就出自楊絳之手。她可謂是最懂《圍城》的人。
1969年,錢鐘書與楊絳被下放至干校,楊絳被安排種菜,這年她已年近60了。雖然生活艱苦,可是,在此期間,她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
從干校回來八年后,楊絳動筆寫了《干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復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干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走到人生邊上,她淡泊自在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后,錢鐘書臨終。“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她說。當年,已近90高齡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2003年,《我們仨》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讀者。時隔四年,96歲高齡的楊絳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贊:“96歲人寫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走到人生的邊上,她愈戰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鐘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七萬余頁,她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了三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鐘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于2014年面世。
楊絳有篇散文名為“隱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錢鐘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于“隱身衣”,隱于世事喧嘩之外,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來訪。
錢鐘書去世后,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將八百多萬元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
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德那首著名的詩,表露了自己的心境:“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如今,哪怕楊絳已經離開,回憶起她來,人們仍然能忘掉時間的殘酷:雖然時間無情而漫長,這位女性卻如一滴清水一般,始終如一的透徹、清朗、獨立,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