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從舊石器時代的石兵器,到今天足以快速摧毀人種的核兵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兵器史的演進,總是以主動出擊、攻城略地、制勝千里、大面積消亡為第一要義,防衛則成為弱勢的表現,被放在不得已的次等位置。短兵器作為近身攻防的一種兵器,除了適合兵團搏擊之外,因其便利、隱秘,也成為近身刺殺的合適利器。
我國兵器研究的先驅周緯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國兵器史》中言:秦國似未曾有自制精良之短兵,所以秦始皇甚服南方吳越之名劍。
著名的博浪沙刺秦事件中,張良和大力士用來伏擊秦始皇的武器,不是短兵器,而是大鐵錘,中間系以鐵鏈,靈活性遠遜短刀。往前推,荊軻刺殺秦王的武器,則確屬短兵器無疑。揆諸《戰國策》,這種短兵器其實為匕首,所以有“圖窮匕見”這個成語。
《戰國策》記載:戰國趙人,以藏鋒利匕首聞名。荊軻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史記·刺客列傳》亦載此事。唐代司馬貞索隱:徐,姓;夫人,名。謂男子也。
匕首這種短兵器,便利、隱秘,利于近身刺殺。荊軻所用匕首來自燕趙,可見其時燕趙之地已有成熟的刀劍冶煉技術。
古籍記載,周人鑄劍用錫和銅。荊軻刺秦所用之匕首,當源自周之刀劍工藝,或脫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
《三國演義》中,曹操用于刺殺董卓的是一把寶刀,也是短兵器的一種。其刀名為七星寶刀,又名七星刀,原為司徒王允所有,被曹操借出,用于刺殺董卓。
《三國演義》記載如下:“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余,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由此可見,漢朝的制刀水平已經很高,帝王公卿,尚佩刀而不佩劍。據資料記載,東漢末期以至三國時期,吳國造刀約萬口,蜀國造刀約五萬口,晉造約八千口,鐵刀已成為當時短兵器的核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段時期發生的重要的刺殺事件,用的并不是短兵器。吳郡太守許貢門客刺殺孫策,選擇在孫策打獵的叢林。他們用箭射中孫策的臉頰。孫策雖然當時沒有斃命,但后來因傷勢過重而去世。
元朝俠士王著刺殺權臣阿合馬,用的也不是短兵器,而是采用張良之法:錘殺。所不同的是,張良沒有成功,他成功了。然而,張良雖然刺殺未成,但是得以逃生;王著雖然成功,但是自己未能逃生。
手槍的出現,意味著刀劍、鐵錘和弓箭這樣的長短兵器,結束了它們用于攻防的歷史。出其不意、快速攻擊、殺傷力強,這些特點,讓手槍迅速成為刺殺的利器。
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刺殺巡撫恩銘,用的正是這種新式短兵器。1913年,袁世凱親信刺殺宋教仁,用的也是手槍。1935年,孫鳳鳴刺殺汪精衛,用的還是手槍這種短兵器。
由《考工記》至《武經總要》再到《武備志》,鐵錘、刀劍、弓箭這些長短兵器,都能找到歷史的記錄。手槍這種新式短兵器,在清代以前的武備史料里,是不會出現的。無論出于哪種目的,持以利器的非正義出擊,包括隱秘的刺殺,都應當受到譴責。世界上有兩種重要的力量,利劍和思想。在崇尚和平正義的今天,我們應該堅信:思想的力量將會大于利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