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敏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智能時代我們的職業還安全嗎
陳紅敏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近來,智能機器取代人類工作引發社會擔憂,本文對2016年“機器換人”熱點現象進行了梳理,并從歷史經驗出發,提出與人類情感有關的傳統職業將有強大生命力,同時將出現大量新職業,我們不必過慮智能機器的威脅,但亟需抓好下一代人的素質教育。
智能 機器人 職業 就業
友人問最近忙啥,答曰,為人類未來操碎了心,哈哈。
2016年,越來越多看到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勞動的新聞:學習行為數據挖掘技術比人類老師更懂學生;IBM沃森計算機幾秒時間通讀了4000篇最新研究論文,診斷了只有極少數人類醫生聽說過的罕見疾病;浙醫一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年手術量888臺;今日頭條寫稿機器人Xiaomingbot生成一篇奧運新聞稿平均用時不到2秒;為數不少的內容出品公司用機器抓取網絡熱詞并用文章生成器批量生產內容,居然頗受歡迎;互聯網內容平臺上近半的內容分發由機器算法完成;烏鎮互聯網大會上為搜狗CEO王小川做同傳翻譯的是機器;19歲英國少年開發的DoNotPay機器幫人類打官司,勝訴了16萬次,勝率達到64%;許多在08年金融危機中失去工作的華爾街精英至今未能迎回工作,他們的位置被機器占領了;全世界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巨頭都說他們的車子將沒有司機;新加坡的機器人圖書管理員排架查錯準確率達到99%;李宇春的一款禮服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幾個獵頭突發奇想用人才測評軟件選彩票,居然真的中了一堆獎;龍泉寺的機器僧賢二法師“正式出任鳳凰新聞客戶端首席智慧官”;10個月前世界還在期待柯潔為人類挽回被機器掃落的面子,2017開年伊始Master已橫掃中韓日頂尖高手;最新消息是,2017年火車春運部分旅客是“刷臉”進站的……
教師、醫生、記者、編輯、翻譯、律師、證券分析師、精算師、設計師、棋手……大量我們引以為傲的高門檻職業正迎來機器人同事,未來我們的職業安全在哪里?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新著《未來簡史》中甚至預言,未來如果計算機算法演進到無人能及的高度,人類將面臨滅絕。
我們可能高估了這種威脅,就目前來看,絕大多數人工智能替代的只是某個行業的某個細分領域的某項具體工作,尚未看到大面積替代人類工作的跡象。而且,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機器進化到可以從事大部分人類勞動了,也不意味著滅頂之災。
一是,新的職業會出現。二百多年前,工業革命轟然而至,奪走了大量手藝人和務農者的飯碗,但結局并不悲觀,近現代職業體系由此催生。這一歷史進程已在重演,2016年,“網紅直播”成為各大電商的標配,是大學生最向往的職業,還真有高校開設了相關特色班,而“網紅”推薦商品的興起是與算法推薦相伴而生的。新技術已經催生的新職業還包括網絡安防、游戲測評、新媒體運營等等,微軟公司2016年預測,近三分之二在校生未來從事的工作是現在還未出現的。
二是,與人類情感有關的傳統職業具有強大生命力。照相機發明后人類驚呼畫家要失業了,電影技術成熟后舞臺藝術業憂心忡忡,現在他們不都還在愉快地玩耍嗎?當我在貴州,站在繡花機流水線前,被機器的繁復精準高效驚得目瞪口呆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卻是繡花女一針一線的歲月靜美。人類始終在追求極致,但當機器批量提供極致的時候,生冷的極致貶值了,人心轉而追求稚拙的初心。
可以預見,當物質極大豐富,人類將轉而關注精神的豐盈,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情感交流將成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內容。近年來,包括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在內的東方文化迅速復蘇,“手作”在世界各地升溫,應是這一趨勢的反映。哈佛大學勞動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為此創造新詞“工匠經濟”,認為技術的發展將帶來手工勞作的回歸。
在我想見的未來里,家庭角色、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娛樂美食健身休閑業者將工作得有滋有味。至少,教師工作應不會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認為,數字技術將取代教師“這種預測已不再令人信服”,未來教師的工作重點將發生擅變,但同時將獲得更多用武之地。我想,當機器接過“授業”、“解惑”任務時,教師的“傳道”職能將發揚光大,輔導員、班主任將不再是輔助角色而成為真正大受歡迎的職業。
退一步講,如果“數字怪物”真的存在,全社會更應關心的是: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適應數字時代?我覺得,他(她)們應該是更悲天憫人的人,更有趣味的人,更有強韌意志的人,更有創造力的人,簡言之,是更符合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的人。所有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又迫在眉睫。
中國古人以“六藝”為日常,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精英們辯理、賞戲、議政,把運動當做人生大事,可惜這些美麗圖景只屬于中上階層,而在未來,如果有機器大軍為我們承擔勞作,每個普通人都將有更多時間心安理得地思考、參政、畫畫、寫作、表演、運動、旅游、做實驗、陪伴家人,是不是很美好?
共產主義理論先驅們在百多年前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創造財富實體的勞動時間大為縮減,而閑暇和從事科學藝術等創造性活動的自由時間大為延長,勞動也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與其為“機器入侵”而憂慮,不如仰頭尋找美好未來的曙光是否已在天邊微露。
陳紅敏,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浙江大學EMBA畢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近三十年,現從事高校教學和創業教育研究。長期關注職場新動態,著有人力資源相關論文多篇,管理咨詢報告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