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勁 四川省內江市電化教育館
中學生信息技術課應注重信息素養的培養
卿勁 四川省內江市電化教育館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本文就培養中學生信息技術課信息素養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徑進行如下分析。
信息技術課 信息素養 必要性 途徑
1.1 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能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趨于信息化,所以在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高低里面就包含了信息素養,在高中階段對學生開展信息技術課的同時就必須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素養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學校將學生應該培養的信息素養概括為三部分,首先培養獲取信息整理及傳遞信息的能力,其次具有評價信息過程及結果的能力,最后是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的同時通過對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將有關于信息素養的培養貫穿于課堂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有關于計算機及網絡基本原理,還可以讓學生將有關問題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技能。
1.2 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里面通過對學生開展信息技術課,在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獲取信息、評價信息過程及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利用信息及解決問題時自覺遵循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在對他人及社會沒有構成危害的情況下來利用信息解決問題,以負責任的態度來使用信息。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學校是培養學生的主體,只有學校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素養,才可以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1.3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是是學生的學習天堂,在學校不僅可以學到理論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處于好學時期,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尤其對剛接觸且較陌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信息內容進行全面理解與分析、對信息內容可以進行快速篩選,還可以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1 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習的關鍵。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關鍵,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大膽提出各種問題,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以知的信息技術,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體系原理的掌握,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知識中的智力因素對學生信息素養能力進行鍛煉。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學校網絡環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通過網上的交流來解決學習及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這種自主學習環境來逐漸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2.2 轉化學生上網觀念,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第一,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但是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學生沒有合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在運用信息的同時缺乏分析、辨別的能力。調查表明大多中學生只是熱衷于網絡游戲及網上聊天,這樣的生活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轉變上網觀念,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第二,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實踐研究表明,開展形式多樣化的課外活動是培養中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以這種方式來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學習課本某一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其為主題來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研究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還可以通過課本知識與課外活動的相結合來促使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
2.3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通過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強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處理信息技術方面的問題,只有將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運用出來才能達到當時的教學目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理論知識的傳授,為的只是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及生活中,可以解決問題。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就說明了實際操作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不將知識運用于實際操作中,那么對知識的學習也就只是表面而無法從根本上來理解。學校在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同時,應該注重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是培養信息素養的關鍵。
總結: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學校已經不能單純的只是傳授學生基礎理論知識,在開設課程的同時應當將素養培養加在其中,未來社會需要的不止是懂理論知識的學術專家而是更需要有專業素養的技術性人才。信息技術課程作為與信息化社會有重要聯系的學科,學校必須注重對學生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素養的培養,這樣為社會的發展可以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1]謝秋紅.中學生信息技術課應注重信息素養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
[2]李林林.高中信息技術課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研究[D]碩士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