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儼
山東省煙臺二中
淺議我國農產品交易方式的演變
王浩儼
山東省煙臺二中
本文在充分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系統回顧了我國農產品交易方式的演變歷程。對現階段各種農產品交易方式的優勢劣勢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建設高效農產品交易方式的針對性建議。其中,農產品的商品化、品牌化、標準化,農戶綜合素質的提高,政府交易平臺的構建,聯系緊密的農民合作組織以及高效物流網絡的建立是實施的關鍵。
交易模式;對比分析;政策建議
改革開放多年,我國已告別短缺的經濟時代,農業的發展障礙從生產領域過渡到流通領域,農戶個體經濟效益的遞增往往輸在“最后一公里”,這既和物流網絡的建設完善性有關,也和缺乏良好的交易方式相關。近年來,淘寶等網絡平臺的興起,再加上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我們身邊有很多成功地利用互聯網絡銷售農產品的例子,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新的農產品交易方式給農產品市場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較好方式。
我國農戶的農產品交易行為歷史悠久。我國古代的農村集市存在較早,兩漢魏晉南北朝文獻就記載,像赤壁草市和灌家口草市等,唐代以后農村集市更加普遍。古代集市貿易交換的主要內容包括糧食的買進和賣出以及品種的交換;出賣產品換取貨幣以交稅和交地租;以多余的農產品換取生活必需品,像鹽、布、牲畜等。而在傳統社會中,多數農民的主要生活和生產資料都能由自己生產得到,傳統思想就是盡可能少的購買,這種觀念限制了市場的發展。
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農產品流通政策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不斷布局和調整。1983年,國家首次提出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國務院頒布《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大中城市著手改革沿續幾十年的統購派購、統一包銷和低價分配供應體制,率先放開了水產品和蔬菜的價格與經營,部分傳統集貿市場從以地產地銷為主向長途販運、批量經營轉變。1984年,我國第一家大宗農產品集散和批發市場,山東壽光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立。1985年開始,我國進入改革深入期,至1991 年,國家全面改革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1992年始,我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發展市場經濟,也標志著農產品流通進入了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消費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以及個性化需求轉變,人們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對農產品流通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傳統對手交易的基礎上,拍賣交易模式、農超對接等訂單交易模式、期貨交易模式、及網上交易等新型模式也相繼出現。幾種交易模式各有優缺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對手交易主要包括地攤交易、集貿市場交易以及超市農產品交易等,一般情況下是買方市場,交易數量較小,交易成本較高;期貨和拍賣交易在國外較為成熟和普遍,成交量大,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交易成本低;訂單交易主要發生在農戶和超市、龍頭企業、科研單位之間,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可以對農戶的生產進行指導,但是也面臨合作方違約的風險,產品的成交量大;網上交易多發生于微商和淘寶等互聯網店鋪,像煙臺蘋果、櫻桃等微商和互聯網店鋪中有很多已經成功運營了好多年。這種交易模式受農產品品種的限制,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特色化經營特點也比較顯著。
要構建成本低、效率高、合理利用現代電子商務的高效交易模式要綜合考慮交易主體的特點,政策背景以及經濟文化背景。商品化、品牌化、標準化是農產品現代化交易的必要因素;農戶綜合素質的提高,對電子商務交易能力的掌握也是新型交易模式是否能夠應用的重要因素;政府交易平臺的構建,對地方特色農產品的政策支持,也必然會推動新型農產品交易方式的產生;聯系緊密的農民合作組織也有利于農戶的信息交流、產品質量的提高、降低生產和交易的成本;物流網絡的高效需要政府的扶持,也是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相信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隨著交易主體綜合素質的提高,農產品交易方式會越來越高效,農民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