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璐
“未來20年,阿里巴巴不是一家電商公司,而是一家賦能公司,它的使命是不斷通過新技術給中小企業賦能。”在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上,馬云給了阿里這樣的定位。
僅僅三個小時后,他的同姓競爭對手馬化騰就在同一個論壇上給出了如下回應:“我知道馬云也提了賦能,但是我想趁機講一下我們的不同。騰訊是‘去中心化的賦能,不擁有這個柜臺,不是出租柜臺給你做生意,而是你自己建房子,建完了就是你自己的,不需要交月租,也不會每年漲價。”
馬化騰說,賦能的關鍵是被賦能者的安全程度。中心化的賦能,使被賦能者的渠道、利潤都掌握在賦能者手里,賦能者想拿走利潤只要一句話。馬化騰沒有點明他所說的“中心化的賦能”是指阿里,但他笑著說“希望大家明白”。
騰訊和阿里,這兩家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在無數領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如今,為實體經濟賦能成為互聯網巨頭新的博弈點。當然,也可能淪為一種口號。那么,到底會成為哪一種?目前,還沒有答案。
阿里的“新零售”
阿里巴巴的賦能主要是通過這家公司所宣稱的“新零售”。何為“新零售”?
過去,線下實體店與電商彼此獨立、沖突,兩者搶奪市場,近乎零和博弈。線上與線下的完全獨立,造成了1+1<2的局面,繼續下去,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阿里作為電商界的“一哥”,很早就察覺到了危機,所以馬云在去年10月首次提出了“新零售”。
按照馬云自己的說法,新零售是線上、線下與智慧物流相結合的零售。在這種模式下,線上與線下的競爭關系變為互利共生關系,實體零售店的營銷、倉儲,乃至店面設計都由大數據指導,互聯網完成對實體零售的賦能。
此前消費者擁抱電商平臺,是因為網店上的價格要比實體店低,但消費者習慣于網購的同時卻也喪失了線下體驗式消費的樂趣—逛街購物的滿足感恐怕不是鼠標、鍵盤能夠比擬的。新零售將促成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消費方式,這將刺激消費需求。
新零售店另一個特點是個性化銷售,實體店可以根據消費數據預測顧客的需求,商品備貨、營銷模式都可以由大數據指導。物流也將更加智能,線上線下打通之后,每一家實體店都是一個小倉庫,這樣節約了倉儲成本,網購的商品也可以由最近的實體店發貨,實現當日送達。
在銷售與物流之外,阿里賦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還在于指導商品生產。依靠電商平臺積累的大量消費數據,阿里可以預測消費者行為,幫助實體企業根據需求精準地研發新品。一個例子是天貓與美的聯手推出的定制款洗碗機,去年一年,這款洗碗機使美的洗碗機在天貓的銷售額增長了20倍。
這種變化其實是企業與消費者關系的改變。在互聯網思維中,位于中心位置的是人而不是商品,企業要做的是滿足人的個性化需求,這也就是馬云所說的由B2C到C2B。在這個模式下,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企業的生產也趨于靈活。
不管是“新零售”還是大數據指導生產,核心都是阿里掌握的海量消費者數據。天貓和淘寶有四億多活躍用戶,阿里的賦能主要依靠的就是對這些用戶消費數據的利用。
馬云在多個場合說過,阿里要做的是打造商業基礎設施,其他行業可以使用這些基礎設施,探尋新的商業模式。這樣一來,商家經營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就要依賴阿里的平臺和數據。
但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阿里掌握著消費者和企業最重要的交易數據,以及流量的入口,那么它必然對企業有著強大的議價優勢。正因為如此,馬化騰才認為,阿里具備隨時拿走其他企業利潤的能力。
騰訊的“連接器”
與阿里提供商業基礎設施不同,以社交起家的騰訊給自己的定位是“連接器”。馬化騰這樣解釋騰訊的“連接一切”:“重要的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能幫你做什么”。
騰訊對醫療領域的賦能是個典型的例子。利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支付這些工具,患者的掛號、分診轉診、支付等環節都可以在線上完成。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到去年年底,微信公眾平臺上完成認證的醫院公眾號接近2萬個,接近1億患者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了醫療服務和資訊;國內60%的三甲醫院開通了就診服務;騰訊在線掛號服務平臺則覆蓋了全國156個城市的1443家醫院。
騰訊自身沒有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缺少消費數據,因此不能像阿里那樣圍繞電子商務拓展業務。但微信、QQ有九億多活躍用戶,社交軟件帶來的巨大流量以及社交數據則是阿里不具備的優勢。
最近,騰訊正在籌劃對永輝超市的投資,有消息稱騰訊將重金入股永輝旗下的生鮮超市“超級物種”,并與阿里主導的“盒馬鮮生”形成競爭。“超級物種”與“盒馬鮮生”確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力推線上線下融合的“餐飲+生鮮”超市,但與阿里相比,騰訊的優勢在于巨大的流量。微信能在支付、營銷、會員管理方面提供幫助,更能將用戶與實體店準確對接,帶來客源。
除了連接患者與醫院、消費者與超市,騰訊還把用戶連接到EMS的快遞服務、58同城的生活服務以及部分城市的公共服務等。馬化騰在《財富》全球論壇上說,騰訊在“互聯網+”方面只有半條命,另外半條命掌握在合作伙伴手里,合作伙伴吸引到的粉絲、客戶都是他們自己的,這就是“去中心化”的賦能。
采取何種賦能方式其實是由兩家公司的性質決定的。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一定少不了云、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這三項技術。云端能夠收集用戶數據,人工智能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與利用,但最核心的還是大數據本身。以通訊社交為主業的騰訊和以電商起家的阿里,所擁有的大數據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差異決定了兩家企業不同的賦能方式。
兩家互聯網巨頭商業模式上的不同也與此有關。阿里的商業模式強調控制,圍繞電商的各個產業比如物流、金融、零售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騰訊則避免與阿里正面拼刺刀,它通過投資行業獨角獸,占有一定股權后,不斷搶占流量入口,同時也用支持“代理人”的方式與阿里競爭,美團、京東都是這樣的例子。
在不久前閉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是劉強東與王興組織的“興東會”。在這場備受矚目的飯局上,馬化騰坐在主位,依次落座的互聯網大佬們大多拿到了騰訊的投資,因而這場體現騰訊商業模式的飯局也被稱作“騰訊系的集體亮相”。
大趨勢是什么?
其實,阿里的“打造商業基礎設施”與騰訊的“連接器”,本質上都是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實體經濟,只是兩家公司的優勢不同,所以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在一些雙方接近的領域,兩家公司的賦能方式并沒有很大的差別。
馬化騰可能會認為阿里的賦能方式過于霸道,但騰訊為合作伙伴提供流量與社交大數據,這種合作關系也是一種“強關系”,很難說騰訊對利潤的掌控就比阿里弱多少。兩者只有模式的差別,不存在誰對誰錯。
與其聚焦兩家互聯網巨頭的賦能之爭,不如關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發展趨勢。其實,互聯網公司在線下開疆拓土的同時,一些實體企業也在主動尋求互聯網的幫助。
名創優品是實體零售店走到線上的典型。利用低價優勢迅速完成實體門店的擴張之后,名創優品開啟了線上探索。它把兩千多家門店的流量引導至線上,將APP快捷式購物與實體店體驗式購物相結合,刺激消費需求的同時減少了門店庫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由線下引流至線上的用戶不是盲目吸納的,他們大多認可名創優品的產品和經營模式,是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
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的出現則是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自然融合。此前,餐飲行業對人流量的要求很高,往往要開在較繁華的地段,房租成本高昂。而有了外賣平臺,品質高的餐飲店即便開在房租低廉的地段,也無需為銷量發愁。
不管以何種方式,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賦能是大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巧合的是,在廣州《財富》全球論壇閉幕的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了集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