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反艦導彈發展至今,早已不是什么時髦裝備,成了各國海軍的基礎武器裝備。但有意思的是,各國雖然都在推進反艦導彈的研制,但有關反艦導彈的劃代卻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標準。這一方面是因為直到當代,各國裝備的反艦導彈中絕大多數仍然是基本技術指標和冷戰中期差不多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雖然體積縮小射程延長抗干擾能力也加強了,但很難說有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則因為作為國際上軍事先進技術的標桿國家,美國從1977年至今就只裝備過“魚叉”一種反艦導彈,要給反艦導彈劃代明顯是給美國人找不痛快,因此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
不過隨著新世紀的開始,全世界倒是掀起了一輪新的反艦導彈更新潮。這其中相當多型號,都是超音速反艦導彈。中國的鷹擊-12、鷹擊-18,俄羅斯的“俱樂部”、“縞瑪瑙”,印度的“布拉莫斯”,日本的ASM-3……但偏偏在這“大勢所趨”之中,美國人又唱了反調。美軍目前正全力推進的兩款反艦導彈——新一代“反艦戰斧”與LRASM,都依然采用了亞音速構型。
按照美軍及許多美軍“擁躉”的說法,超音速導彈因為高度高、紅外特征大、難以隱身等缺陷,很容易被雷達發現和鎖定,從而進一步遭遇防空導彈的攔截,加上超音速反艦導彈體積更大,難以形成足夠的裝艦數量;而按照美軍的思維,雖然亞音速導彈確實要比超音速導彈在被發現后更容易攔截,但依靠低可探測性設計,可以大大延遲導彈被發現的時間,同時亞音速導彈可以實現較大的射程和較小的體積,獲得更多的裝艦規模,從而在反艦導彈射擊時實現大量導彈攢射的“飽和攻擊”效果。
不過,在新世紀的導彈研制過程中,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多次出現在美軍的考慮之中。從最近研制LRASM時并行發展使用沖壓發動機進行超音速飛行的LRASM-B型,到兼顧反艦能力的3.5馬赫標準-6導彈,再到本世紀初美國規劃的“快鷹”超音速導彈,實際上美軍對超音速導彈的興趣早就超出了探索研究階段,而是多次試圖研制和裝備這一類型的武器。但美軍目前的技術,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理想化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美軍“完全理想”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是什么樣的呢?參考目前投入實用的LRASM亞音速型號就不難得出結論:射程在450-500公里左右;使用沖壓發動機達到3倍以上音速;具備高機動能力和高隱身性能;同時能夠“三軍通用”,至少可以從“超級大黃蜂”級別的戰術飛機和MK41這樣的通用垂直發射裝置上發射;最后還要足夠便宜以便大批量裝備。而從目前的角度看,按照美軍的技術也搞不定的,就是將反艦導彈的尺寸控制在戰術飛機和MK-41發射裝置的范圍之內。
在超音速反艦導彈領域,有實際開發經驗、且技術水平較高的,主要有中、俄、日三家,其中只有中俄有現役產品。這些產品中比如“縞瑪瑙”、鷹擊-12、鷹擊-18等導彈都能滿足美軍對超音速導彈射程、速度、機動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他們的搭載平臺要么是特制的艦上發射箱,要么是重型以上的大型戰斗機或轟炸機,只有鷹擊-18這樣較新的導彈能夠裝進通用垂直發射裝置,但MK41作為上一代的垂直發射裝置,其尺寸不僅小于中國的新一代通用垂直發射裝置,也小于美軍新一代的MK57通用垂直發射裝置。要在更短小的尺寸內達成這樣的性能,很遺憾,即使美軍也難以做到。
世界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技術競爭顯然遠沒有結束,這一領域進展比較快的國家,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沖壓發動機和3-4馬赫速度,而是進一步開展了高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的研制。這種武器飛行速度遠高于現有導彈,彈道不規則性和機動性都更加提升,甚至可能顛覆現有反艦導彈攔截作戰模式,而目前的美軍看起來對這種武器還一無所知。也許再過一段時間,美軍才會真正意識到,他們想要的,也正是其他軍事強國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