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現象的形成,與社會流動的加強有關,與家庭擇校行為日益普遍有關,與學校對生源“挑三揀四”有關,也與學校建設滯后有關。大班額問題的化解應做到:理性決策,適度超前;區域協作,優質均衡;動態管理,全程監督。
【關鍵詞】大班額;社會流動;擇校;科學規劃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2-0011-03
【作者簡介】孫軍,南京市江寧區招生辦公室(南京,211100)副主任,博士。
一、大班額現象
2016年秋季開學后,某區教育局陸續收到來自政風熱線、信訪辦、局長信箱的工單,反映部分義務教育學校班額過大問題。江蘇省對于義務教育班額控制,目前執行的有三個重要文件:
《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40號),強調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蘇政辦發〔2015〕45號)明確提出:學校實行標準班額辦學,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
《關于印發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的通知(蘇政辦發〔2016〕86號)》規定:小學班額不超過40人,初中班額不超過45人,該檢測點目標值確定為85%以上。
從以上三個重要文件規定可以看出:三項政策的標準不一,對班額控制逐步趨嚴,江蘇政策顯然要比國家規定更嚴,且與監測、督導緊密掛鉤,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對于經濟發達地區來說,必須確保依次、逐步達到省級班額規定。作為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必須首先達到2015年的“辦學標準”,即高于“小學45人每班、初中50人每班”標準的,顯然應當視為大班額。
相關職能科室深入學校、班級調查后發現:被投訴學校的新生班額確實較大,個別學校班級規模超過了54人。經過細致調查,發現被投訴學校均存在以下幾個共同特點:所涉及的幾所學校,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非本施教區內的少年兒童數量均占較大比例,最高比例達到51.2%。教學質量均較為穩定,在當地乃至全區擁有較高的認可度。被投訴學校集中在城區及城區邊緣的人口高度密集地區。
將區內的公辦小學、初中按照城區學校、街道學校進行劃分,將他們的2016年新生班額情況及全校整體班額情況進行統計后,得到表1,為便于后續統計,城區3所、街道2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未納入統計。
整體來看,城區小學、初中的班額均高于街道學校,初中的班額差異更為顯著。從2016年小學新生招收來看,城區小學班額得到緩解,下降顯著,但是街道新生班額略有上升,兩者在江蘇省2015年的班額標準左右徘徊。從2016年初中新生招收來看,新生班額均有5%以上的增幅,符合江蘇省2015年的班額標準,但是與江蘇省2016年的班額標準仍有差距。
二、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的成因
1.社會流動:入學兒童數量劇增引發新的教育公平問題。
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人口通過購房入戶等方式進入城區生活。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態勢穩健,帶來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口。2014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7.88萬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16.26%,其中有7.79萬人在公辦學校學習,占接納總數的98.82%。而在某區,2016年秋季外來隨遷人員子女入學的小學生占全區新生總數的26%,初中占21.2%,均遠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這導致本地部分家長認為,學校原有的教育資源受到流動兒童群體的沖擊,進而導致大班額現象的發生,要求學校禁招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稀釋擴班、減少每班學生數。
大量流動兒童的涌入,使得本地學校整體超出接納容量,給地方教育帶來了難題,即如何給他們提供公平的義務教育。而與此同時,大量接受流動兒童也間接帶來本地兒童義務教育質量的下滑,如校舍不足、班額增大、班級增多、優質師資稀釋、聘用教師大量增加,成為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化解的一道關乎本地兒童教育公平的難題。
2.家庭擇校: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追逐名校。
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選擇進入心儀的公辦學校,不惜代價,動用一切人脈關系和社會資源,對負責招生的關鍵人物進行“公關”。由于學校的發展往往離不開那些打招呼的人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導致校長在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就范”。越是那些發展態勢良好、知名度高的學校,社會關系也就越為復雜,招生時所要處理的“招呼”也就越多,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擁有優質“政治資本”“經濟資本”的兒童(包括流動兒童),通過各種途徑相對集中到少數的“名校”中來。
3.學校擇生:迷失于利、法、德之間。
在實際招生中,個別學校輕視計劃管理,對生源“挑三揀四”,為外來務工隨遷子女中的學困生、問題生設置了種種障礙,對兒童和家長“刁難”,試圖把優質生源留下,把后進生擠走,從而方便學校的日常管理以及教學質量的華麗呈現。個別學校甚至選擇了“勸退”后進學生、困難學生,于法、于德都顯然說不過去。當利、法、德三者之間的矛盾清晰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學校往往會選擇“利”,而忽視法的硬性規定、德的良心拷問。
4.建設滯后:直接導致大校額、大班額現象。
以M市某區為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區內戶籍人口為99.36萬人,比上年增長2.14%,全年出生人口1.31萬人,年末常住人口119.14萬人。按照相關標準測算,如果以戶籍人口作為基數,區內2015年應設小學80~100所、初中40所,這個數字相對于目前現有的小學、初中數量而言,極為龐大。但實際的建設,卻滯后于學齡兒童的增長。目前,這一突出矛盾主要表現在小學階段,很快也會過渡到初中學校。各校班額控制也多是通過“挖潛”方式解決,暫時將部分專用教室改做普通教室、擴大班額,從而直接導致大的校額、大的班額,這種策略顯然與教育長期發展規劃不相符合,絕非長久之計。endprint
三、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的化解策略
1.理性決策,適度超前。
一是拍腦袋決策要不得。有一所街道學校被投訴班額過大,班均學生達到54人。與此同時,還有一批不完全符合報名條件的流動兒童被學校擋在門外。這部分孩子或者回老家上學,做一個留守兒童,或者舉家前往遠離城區的學校。調查發現,該校經過測算,原定計劃招生7個班級,但后來鑒于師資短缺,必須壓縮一個班級,于是直接帶來大班額問題。
二是規劃建設必須適度超前。適度超前注重的是“時間上適度提前”。以M市某保障房片區配套學校建設為例,在開始時布局建設了兩所小學、一所初中,與周邊的保障房同步規劃、同步建成、同步交付。2014年,其中的一所小學、一所初中投入使用,小學僅招生155人、初中僅招生48人,另一所小學處于閑置狀態。進入2017年,預測小學生源有400人、初中生源有200人,另一所小學也將投入使用。學校的設置與當地的戶籍規模保持協調,提前為義務教育招生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值得今后借鑒。
2.區域協作,優質均衡。
從學校招生計劃的制定來看,基本可以滿足施教區內的學齡兒童,而在實際中出現了部分學校一位難求的現象。在區域內的各學校之間,可以通過協作實現平穩招生,共同應對壓力。
一是加大宣傳,努力實現聲譽均衡。有些學校抱怨施教區內優質生源被其他學校“挖”走了。如果這些略顯弱勢的學校能夠積極主動地高調宣傳、主動宣傳自己的辦學業績與精彩活動,高質量地深度開展與名校合作,開展師資流動和教學交流,持續在兒童和家長心目中播種希望的種子,必然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聲譽,大大緩釋家長的擇校企圖。
二是實現信息共享,努力確保班額均衡。目前情況下,義務教育招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梯度:民辦熱點學校招生、公辦學校招收施教區內兒童、公辦學校招收施教區外的搖號入學兒童及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為確保有序招生,不同學校應當按照梯度,有序推進,并且在招生過程中及時保持招生數據的溝通,盡最大努力減少“占坑”現象。在“互聯網+”時代,教育主管部門完全可以充當中間協調者,有效引導生源流動,通過計劃管理,有序引導校際班額、校內班額的均衡配置。
三是加強師資交流,努力促進校際發展均衡。學校的質量均衡問題是真正影響家長擇校的最關鍵因素。這種質量,不僅僅是指學校的建設質量、裝備質量,而是更多強調師資質量、生源質量、教育質量。如果能夠深化師資交流制度,逐步實現教學質量均衡,學生規模不均的問題會有效得到化解。
3.動態管理,全程監督。
在各校生源普遍飽和、學位冗余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實施有效管理成為考量教育主管部門的一道難題。以往的管理方式是各校申報計劃、職能科室審批計劃、各校執行計劃、各校上報招生結果,往往直到開學兩個月左右,教育主管部門才知道各學校的實際招生準確情況,才知道個別學校為了后續的發展而大幅壓縮班額、少招學生。才知道個別學校為了減少社會壓力,而不得已超容量接納外來務工隨遷子女,導致班額過大;才知道部分學校的實際招生班級數量、招生人數與計劃嚴重不符。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招生學校實施過程化監督:包括網上報名、初審信息、動態統計,監察、督導全程介入,采取集體決策制、名單公示制、全程監督制等方式,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在過程中調控招生人數,合理分流,大幅降低“人情生”“關系生”的數量,將招生班額控制情況與年度評價相結合,確保招生計劃的有效落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