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江
曾憲海:生物質開發利用大有可為
本刊記者 劉 江

曾憲海
生物質是地球上唯一可再生的碳資源,具有儲量巨大、分布廣泛、種類豐富、產品多元等特點。根據《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統計,我國可利用生物質資源折合標煤約4.6億噸,其中已利用資源量折合標煤2200萬噸,剩余可利用資源量折合標煤4.38億噸。如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開發利用,對于建立持續發展的能源系統,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將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生物質開發利用多年來,廈門大學能源學院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長曾憲海,對此深有體悟。如今,立足于當前中國環境的大背景,他一直在為了心中“將生物質高值化綜合利用”的目標努力著。
在我國傳統農耕方式中,將農業廢棄物就地還田或焚燒是常用處理手段。據報道,我國每年有約7億多噸秸稈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其中2億噸被就地焚燒,污染大氣,在局部時段局部地區加重了霧霾現象。曾憲海說:“將生物質進行開發利用,不光是對可再生碳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更是減少秸稈焚燒、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生物質能做的東西有很多,它可以作為還田的肥料、菌菇類的基料、造紙的原料、纖維素材料,以及作為能源與化學化工產品等,其能源化利用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仍是未來社會主要的發展和利用方向之一。”
曾憲海所在團隊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是生物質的預處理。眾所周知,生物質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要想對組分進行高質化利用,就必須將三大組分進行有效清潔分離,這也是該團隊的科研特色所在。此外,通過多途徑轉化手段,將生物質轉化為化學品、能源產品、食品、保健品等,也是他們工作的重點。
在國家大力提倡“藍色糧倉”、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背景下,結合福建靠海涉海的優勢,該團隊在海洋生物質開發利用上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以微藻等為典型的水生/海洋生物質,可以有效彌補陸生生物質機械強度高、對土地和淡水等資源需求量大等不足,成為科研及產業界關注的熱點,被視為制備第三代生物燃油、不飽和脂肪酸及高價值生化產品的理想原料。目前人們對微藻的利用主要為提取蛋白質、色素、脂質等成分并進一步制備營養保健、醫藥等高值產品,該過程會伴隨大量藻渣生成,其比例可高達微藻生物量的40%~80%。然而,絕大部分藻渣并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而是被直接丟棄或作為低值飼料。藻渣的成分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礦物質等,這些組分均可通過一定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對藻類生物質的全組分利用研究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良好的前景。目前,曾憲海團隊已構建藻類生物質綜合利用的平臺,并將通過綠色無害的反應體系,將藻類碳水化合物制備平臺化合物作為近期團隊的研究亮點與重點。
目前生物質利用面臨諸多難題。曾憲海說:“有很多人都認為生物質的利用是很低端、很沒有技術含量的,而且生物質原料的來源也會受季節性、地域性等因素的限制,其產業化、專業化、多元化道路仍發展得不是很快,但其利用前景是目前可再生能源領域最為多元的。所以,從業人員應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思路,繼續推進分布式生物質的綜合利用。”
2017年,曾憲海被評為博士生導師,在這一新的節點上,他的責任更加沉重了。今后,曾憲海還將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在“將生物質高質化利用與環境保護結合”這條路上繼續前行,在推動產業化進程中,將實驗室的科技成果真正地落地生根,發揮出其應有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