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功
“學問”小考
□程建功

學與問原為兩事、兩義?!墩f文》曰:“斅,覺悟也?!币鉃橹獣?、覺悟,雖非其本義,但許慎所選字形加了“攴”旁,視教、學為一體,其實是對的。甲骨文“學”字乃從臼持爻以教膝下子之形,是個會意字。后又加表廬室的禿寶蓋,《說文》中禿寶蓋意為蒙昧,表示啟迪童蒙,故其本義為接受教育、學習,頗有點今日上學的意味。從中亦可見教與學原為一字,后來才分化為兩字?!渡袝睹吩唬骸皩W學半?!币庵^教和學各占一半,教和學用同一個字表示,可作“教”“學”原為一字的明證。由此可見,許慎選“斅”作為釋義對象,并將之釋為“覺悟”可謂意味深長。教、學原為一體,“學”而后“識”,方為真知曉、覺悟,這樣的解說不謂無理?!墩f文》釋“問”為“訊也,從口,門聲”,此為確解?!皢枴睘樾温曌?,本義詢問,指問人、問事、問物,甚至問路等,當為泛指;至于請教學問則為特指。《論語》里孔門弟子之“問”當屬后者,如“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一類的“問”顯然是專指求教。既然為請教、求教,“問”與“教”二者也不可分。不懂方有問,有問方有答。答問本為教之一種??梢?,“學問”最終組合為一詞實有共同的前提,就是教。《禮記·學記》論學即從教、學、問入手,足可看出古人對三者辯證關系的明確認識。
關于學和問,先秦經典多有論述,不僅證明古人對學和問之重視,也顯現出古人對學和問認識的逐步深化。《尚書》里既有“學,效也”的解說,又有“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之說。前者說“學”就是仿效;后者說好“問”則收獲多,自以為是則收獲少。《論語》引導學生“學”而后“習”,倡導“學思”結合、“學而不厭”。由于是師生對話錄,“問”貫穿全篇,無需贅述?!抖Y記·學記》是“教”和“學”的集大成篇章,其中既有“人不學,不知道”的精彩論斷,又有“教學相長”的深入思考,更有“善學”、“善問”、“善答”的具體論述。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這時的學和問分開表述,仍為兩事,意為學習和詢問?!兑讉鳌防镆蟆熬訉W以聚之,問以辯之”,前者強調積累,后者重在探討;學與問對舉,二者已有結合趨向。《中庸》指出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將學、問、思、辨、行五者并舉,擴展了思考的廣度。子思認為要“尊德性”就必須歸結到“道問學”,將其上升到倫理道德高度闡發,提升了思考深度。盡管仍為問、學兩事,但“問學”已結合在一起,只是二者位置顛倒罷了。最先將“學問”組合在一起的當屬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钡@里的“學問”依然指學習和請教兩事,是兩個詞的并列,并非復合詞。故孟子所談“學、問之道”是“求其放心”,意即找回自己放縱散漫的心,專心向學。真正將“學問”組成復合詞來表述的是荀子,《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這里的“學問”已完全合為一體,意為知識、學識,是名詞,與現代漢語“學問”義同?!盾髯印ご舐浴酚衷唬骸叭酥谖膶W也,猶玉之于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边@里的“學問”則指做學問的道理如《詩經》里所謂的切、磋、琢、磨一般,已有了動詞的用法。當然,《荀子·大略》篇還有“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之說,這個“學問”顯然為學與問兩事??梢?,在荀子時代,“學問”一詞仍處于可分可合的階段。綜上所述,“學問”一詞經過了由分開解說到并列解說,從并列解說再到對舉解說;由對舉再到組合到一起,從組合的不緊到組合緊密,形成一個復合詞,經過了由簡至繁逐步發展的復雜過程,符合漢語詞匯發展的基本規律。
“學問”的主要意義指知識、學識,古今一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提高,“學問”還產生了指某一種系統知識的用法。這一意義古人也有論述,《世說新語·文學》:“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瘜O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由古人對北人、南人“學問”特征的形象化描述,足可看出這里的“學問”已非單指知識、學識,而是對知識結構總體特征的概括說明。但需注意的是,這里的“學問”和后世所指的系統知識即學科的意義還略有差別。如我們在口語中說:“這是一門新型的學問?!眹栏裾f,這個“學問”應指某一系統學科,口語的表述不太準確,本是它與書面語的一大區別,因此說學科就是學問也未嘗不可,況且一經約定俗成,也難輕易更改?!皩W問”在現代還衍生出了道理、水平之意。如口語中說:“這個人很有學問。”毫無疑問是指這個人有知識、學識;但若說:“我覺得這句話很有學問。”這個“學問”就不能籠統地解為知識、學識,而只能據上下文理解為道理、學識或水平。其實,不論學問是知識、學識的集合體,還是指系統性的知識,或者指道理、水平,都是經過不斷學習、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的量變結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哲學關系。從“學問”一詞的演變過程亦可窺見古人對學習和知識問題所達到的認識水平。
(作者:甘肅省張掖市河西學院文學院教授,郵編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