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著名導演楊潔女士因病去世的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一輪刷屏。
楊潔這一生和《西游記》綁在了一起。她的成就與她的傷心,她的驕傲與她的落寞,都是《西游記》帶給她的。
少有人知道在《西游記》之外,楊潔還做了些什么。也少有人愿意相信,像她這么一位曾有著輝煌創作的著名導演,晚年會居住在郊區一棟普通的樓房里,冷清地度過。
用現在影視圈的標準看,她該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西游記》變成大IP(!"#$%&%()&*+,-./0!12!345)的這些年里,搞出大制作,賺大錢,如此才符合當下流行的“成功學”。可是她不會。
出生于她那個時代的老藝術家們都不擅長這個。他們只懂得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如何自得其樂地把作品拍完。在有些人分享利益時,他們主動或被動地選擇退避三舍。
楊潔或許有過抱怨。
“演員在外面鮮花掌聲,我一個人孤獨”,“《西游記》是我心中永遠的一個結、一個痛”。
在自傳《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她透露了《西游記》拍攝背后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那些故事有正面的,彰顯了藝術家們的敬業與藝德,也有一些直面了人性弱點的細節。
《西游記》是一部美好的作品,但因此而美化有關它的一切臺前幕后,則是人們的一廂情愿。
懷念楊潔,到底是在懷念什么?
網友們評價楊潔時,都在感謝她導演的《西游記》在童年時期陪伴了自己。
1986年,彩色電視機取代黑白電視機進入城鄉,播放《西游記》的時候,它生動的情節、人物形象,無疑為孩子們打開了一道想象力的大門。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喜歡《西游記》,可能是由于那時可以選擇的娛樂內容和方式不多。但是現在,已經被重復播出3 000余遍的《西游記》對當下的孩子仍有吸引力。
究其原因,其中一定有著創作者的專注,有著傳統卻經典的表現形式,以及帶有強烈精氣神的刻畫,它們與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相通的。
《西游記》創作者在藝術層面上的純粹與堅持,使得它可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觸動每一個敏感的心靈。因此,人們不會忘記它的創造者。
在文化影視行業領域,對楊潔的贊揚,多集中于那時的演職人員在薪水偏低的情況下,在各方條件都很簡陋的前提下,是如何拍攝出這部經典之作的。
缺乏足夠的經費、器材支持,吊威亞技術要到香港去學,對于畫面特效制作更是一張白紙……把這些狀況頻繁寫進各種紀念報道中,恐怕是出于對當下影視圈狀況的主動對比意識。
影視行業確實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樣貌了,價值體系與游戲規則也發生了巨變,在評價付出與回報時,有了新的商業邏輯。
無論怎么強調楊潔拍《西游記》時的外部環境,都沒法改變現有影視業現狀,人們喟嘆的,多是表演行業敬業精神和藝德傳承的消逝。
當下,在新媒體浪潮裹挾下,人們多少都面臨著經典沉沒、精品缺失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慌,楊潔去世所帶來的話題,為這種焦慮與恐慌提供了一個釋放點。我們懷念楊潔,其實也是在懷念她的時代,懷念她的敬業與藝德。